有苦也有甜(汉滨区关庙镇周家台社区 —— 唐家娣家庭)

  在邻居眼中,汉滨区关庙镇周家台社区唐家娣一家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乐于助人,母慈子孝妻贤,是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

  然而这幸福的一家过得却不那么顺溜。2000年,唐家娣的公公患食道癌去世,2011年,她婆婆又突发脑溢血,虽经抢救保住了命,但却落下了半身不遂、小便失禁的后遗症。

  多舛的命运并没击倒这善良乐观的一家人。唐家娣的丈夫周玉龙是社区居委会主任,是大家公认的热心肠。为提升改造社区道路、水电设施,他先后跑了七八个部门,挨家挨户做工作。为了帮贫困居民贷款,他帮忙写申请、到信用社跑手续、甚至拿自家财产担保;他还常力所能及从经济上帮助贫困居民。提起周玉龙,社区的群众都竖起大拇指说:“谁家有事最先想到他,有他在心里踏实”!

  两口子结婚23年来,家里满是和谐的气氛,笑声不断。

  唐家娣还是个会过日子的好媳妇。公公患癌症时家里欠了不少外债,但一家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经过十几年奋斗,家庭条件逐步改善。逢年过节唐家娣一家总会去看望社区里的孤寡老人,无论是社区号召爱心捐赠,还是同事邻里有困难,他们都会帮一把。

书写大爱与崇高(宁陕县丰富镇猴子坪村小学 —— 黄同谦家庭)

  一位教师,13名学生,这就是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在宁陕县丰富镇猴子坪村,名叫猴子坪小学。这位教师,名叫黄同谦。

  58岁的黄同谦,已经当了39年的乡村教师,独自坚守这所学校也已有9年。在他之前,独自坚守这所学校的还有两位女教师——孙万玉和邹景宴。

  1999年,当了24年民办教师的黄同谦,终于等来一个喜讯:他被转为公办教师。但这个终成正果的人生巨变,并没有给他带来初做教师时的自豪心和兴奋感。2005年,已经在镇上中心小学工作了几年的黄同谦,成为这个学校的第3任教师。

  如今,这所学校只有13名学生。别看学生不多,却分为幼儿、中班和大班。班级不同,课程内容也不一样,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算来有十几门课。

  在这一个人的学校,他是校长,也是教师,他是校工,还是厨师,更是一个教学研究者——写下十几万字的教学笔记。那一本又一本的教学笔记,字里行间折射出他对职业的敬重。今年2月,黄同谦被宁陕县评为边远学校优秀教师。

其乐融融一家人(石泉县城关镇北街社区 —— 沈兰荣家庭)

  在石泉县城关镇北街社区,沈兰荣的家庭,就是这样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沈兰荣,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今年69岁,丈夫70岁,家里有8口人,丈夫、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两个孙子和她构成了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三代同堂家庭,一家人在沈兰荣老人的细心经营下,互相尊重、和乐向善、其乐融融。

  许多人问她:“为什么你的家庭如此融洽?”在生活中,沈兰荣和丈夫注重言传身教,以德育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成员之间总能做到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谦让,一家人始终保持着一种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沈兰荣经常教导孩子:“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小事做起。”正是在她的带动下,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生活习惯。

  如今,在每位家庭成员的努力下,这个8口之家正在绽放出朵朵幸福之花。

家在心中(镇坪县瓦子坪邮政所 —— 龙升贵家庭)

  在龙升贵心里,有两个家庭,自己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大家庭,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小家庭。

  在大家庭中,他视服务对象为亲人,用满腔热忱赢得了荣誉和尊重。2014年,他获得全国“最美基层邮递员”入围奖,全国获此殊荣的只有50人。同时,他还获得了首届“最美镇坪人”荣誉称号。

  在小家庭中,他用无私的爱经营着家庭的和谐,构筑起幸福的港湾。2015年,他们一家被评为“安康市最美家庭之星”。

  15年前,龙升贵来到瓦子坪邮政所,既当所长,又当邮递员,为了便于照顾妻子和孩子,他将母子俩接到身边。

  瓦子坪邮政所距县城20多公里,他每天6点起床,把包裹、邮件封好,7点出发送往县城邮局,再把负责区域的包裹、邮件取回来,然后送往各家各户。2006年,县邮局将妻子聘为邮政所的合同工,这个邮政所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夫妻邮政所”。

  龙升贵出门送邮件,经常帮老百姓将农资、药品、生活用品等东西一并送上门,十几年来,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成了百姓心中最贴心的人。

四十载孝道情(旬阳县金寨镇珍珠村 —— 卢纪明家庭)

  卢纪明,旬阳县金寨镇珍珠村三组高山上的一位普通汉子。婚后四十余年,用善心和执着,先后精心侍奉6位老人,让传统孝道在深山里绽放出灿烂光芒。

  1976年,卢纪明与陈中芳完婚,组建一个全新的家庭。可是,岳父病逝岳母患眼疾双目失明,整个家庭瞬间陷入了困境。这时卢纪明放弃河边的家业与爱人一道,毅然搬上高山与岳母同住,组建起新的家庭。

  日子刚刚铺开,眼看着年迈的妻叔妻婶体弱多病,膝下无子女,卢纪明与妻子陈中芳商定之后,将妻叔接到家里,大家庭迎来新成员。远房小舅子,生活越发不能自理,卢纪明夫妇思量着,再次将其纳入大家庭,至此已经是第四次组建家庭。

  四次组建家庭之后,卢纪明成了一家13口的顶梁柱,光老人就有6名,在他们精心的照料下,为岳母和妻婶养老送终后,剩下的四个老人依然和他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

  1996年秋天的一个深夜,卢纪明被一阵撕心裂肺的婴儿啼哭惊醒,开门一看,门口竹篮中躺着一个熟睡的婴儿,后来几经打听也没找着孩子的生父母,心善的夫妇俩决定抱养这个孩子。

风雨中家的守望(白河县仓上镇马庄村 —— 吴德华家庭)

  吴俊,一个16岁的小姑娘,常年照料瘫痪的父亲吴德华,父女俩多年来相依为命,不抛弃、不放弃,用自强不息的坚韧毅力与悲惨命运抗争,支撑起一个特殊却温暖的家庭。

  白河县仓上镇马庄村吴德华的命运是不幸的。2003年在山西煤矿打工的他背部不慎被煤车顶伤,导致脊髓损伤,下肢瘫痪。吴俊的妈妈无力承受这巨大的打击和痛苦,最终选择了离开。

  女儿便成了吴德华生命里全部的牵挂与支撑。面对这个残破的家,坚强懂事的小吴俊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照顾爸爸的重担。除了上学,给爸爸做饭、擦洗、买药、按摩,收拾家务便是她的全部生活内容。

  为了撑起家的希望,小姑娘天不亮就起床,给爸爸烧水洗脸,做早饭端到爸爸跟前,将午饭温在电饭锅里,下午放学回家做晚饭,收拾家务,服侍爸爸洗漱休息。吴德华在女儿的细心照料下,对未来的生活也更有信心了,他自学网络知识开了一家网店,还在家中给人代劳做十字绣。

  如今已升入高中的吴俊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我们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等我有能力了,将来还要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小女孩坚定地说道。

龙凤欢舞彩满天(平利县幼儿园 —— 陆彩凤家庭)

  有着母亲、奶奶、外婆几重身份的“大当家人”陆彩凤,70岁跟50岁一样,14口大家3人乡音不改道秦腔,7人平利话,4个第三代时不时撇时髦的普通话。

  陆彩凤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随丈夫从关中到平利,15年前从平利县幼儿园退休。4个儿女现也为人父母,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用心经营温馨小家。全家曾参加“我爱我家展风采”综艺大赛,以参赛人多、才艺精湛获得第二名。

  陆彩凤的性格,注定让家里始终弥漫着温馨和笑容,她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手巧勤快,家里好多日用品都是她自己制作的,剪纸艺术在省市都获过奖,曾被安康地区授予“巾帼巧手”。过年时,陆彩凤把街坊吴大妈接到家一块儿包饺子看春节晚会。她担任平利县金秋文艺宣传队艺术指导,自费购买电子琴、收录机和100多张教学光碟。每年过年和春茶上市之际,她总不忘给老家亲人和好友拜年、寄茶,把老家亲人接到陕南旅游度假。

父爱如山(岚皋县铁炉镇庙坝村 —— 余方佑家庭)

  你能经常见到一家8口人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吗?你的孩子一年只买2件新衣服吗?他们8口人十年如一日的挤在一张小桌子上吃饭,却其乐融融。这就是岚皋县铁炉镇庙坝村余方佑一家。

  今年45岁的余方佑是铁炉镇庙坝村的村主任,全家有8口人,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5个孩子,但这5个孩子当中,亲生的只有两个,另外3个都是他收养的孩子。多年来,而余方佑义薄云天的大爱更是被人传颂和尊敬。

  2004年8月,余方佑的舅父舅母因病相继去世,留下了一对儿女,。在与妻子商量并征得妻子同意后,余方佑就把这两个孩子带回了家,从此,他家成了7口之家。

  可是,2004年的11月,同村的陈久林突然去世,留下了一个6岁的小女儿成了孤儿。余方佑便又毅然的把小女孩带回了家。

  在余方佑的坚持努力下,全家人度过了最艰苦的10年。父爱如山,如今,大女儿已经考上了大学,其他的几个孩子也乖巧懂事,生活虽然清苦,可是全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是全村人人称赞的模范家庭。

幸福在平凡中流淌(汉阴县蒲溪镇蒲溪社区 —— 文期平家庭)

  说起汉阴县蒲溪镇蒲溪社区文期平的家,熟悉的人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一家11口,多年来,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最美家庭”的真正内涵。

  1999年,文期平一家是从集镇以北山区天星村搬迁到集镇社区,修建了80余平方米的房屋。当问到儿媳彭永菊,这十几年全家祖孙三辈十几口都挤在这个小屋里,多年来他们与公公婆婆住在一起,连脸都没红过。2014年,邹荣生被汉阴县妇联评为“好婆婆”。

  邹荣生是集镇出了名的“巧婆婆”,能做一手好针线活,隔壁邻舍需要缝缝补补,邹荣生都十分乐意的给大家帮忙。文家两个儿子都在外务工,大孙子去年考上了西安石油大学,小孙子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家里开了一个缝纫小店,两个儿媳共同操持家业。

  家里虽小,经常人来人往,但文家老小都笑脸相迎,热情待客。文期平用自己善良的心,朴实的行动,搭建了属于自己幸福的天地,感化了一方人。

亲比闺女的好媳妇(紫阳县毛坝镇毛坝社区 —— 陈昌菊家庭)

  62岁的陈昌菊是紫阳县毛坝镇社区一名普通家庭妇女,却受到了周围邻居的啧啧称赞。

  “我家儿媳妇比亲闺女还亲。”93岁的婆婆常常夸奖儿媳妇陈昌菊。一起相处几十年,从没和公公婆婆红过脸。

  婆婆生病了,陈昌菊更是忙前忙后,喂药、喂饭;婆婆卧床不起时,陈昌菊总是精心给婆婆洗脸、洗脚,没有丝毫嫌弃。20年前,婆婆得了急性胆囊炎,怕花钱,不肯住院治疗。陈昌菊四处筹钱,让婆婆及时住院治疗。婆婆住院期间,她没日没夜伺候了20多天。看着陈昌菊伺候婆婆的上心劲儿,同病房的人羡慕说:“老人家,你真有福气,生了这么好个闺女。”婆婆说:“不是闺女,是我儿媳妇呀。”

  如今,陈昌菊一家四世同堂。“其实我做的这些也没啥,我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陈昌菊用行动给家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陈昌菊用自己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贤惠的妻子和一个优秀的婆婆最无私的奉献,在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光辉的美德。

汉滨区关庙镇东站村 —— 李桂娥

李桂娥,今年75岁,家住汉滨区关庙镇东站村九组,与丈夫王治平结婚50多年,多年来一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李桂娥家中共有三个儿媳,几十年来,相互理解,婆媳关系处理地胜似亲生母女。

多年以来她一直教导子女要乐于助人,常怀一颗助人的心。在1985年的时候,见邻居王化禄家房屋破旧不堪,不能居住,她就把自己家的土砖送给五保户王化禄让他盖房子,使他解决了住房问题,度过了难关。在2001年的时候,她曾经帮助五保户王化俊、张宗莲夫妻无偿在我们家吃水,一直到住进敬老院为止。

怀着对烈士怀念之心,觉得现在生活来之不易,带着感恩的心每年到烈士陵园亲手为六十八位烈士剪清明吊子。每年清明节的时候带着儿孙一起到烈士陵园祭奠。2005年,为响应政府号召修乡村公路,李桂娥发动儿女捐款修路,发动黄沟、张沟、东站等几个组恢复了一条两公里多的通车公路,除了投资劳力外还捐款6000多元。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李桂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尽力做到一个好婆婆。对待家庭全力以赴尽心为家人,对待邻里热心帮忙,倾心尽力,竭力为家庭和社会发光发热。

汉阴县城关镇草桥村 —— 刘凤兰


刘凤兰,女,汉族,生于1941年12月30日,家住汉阴县城关镇草桥村九组村民。

她是一位继母、很普通的母亲却为子女付出了艰辛和母爱,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她的前夫英年早逝,于1985年经别人介绍和草桥村九组村民李正学结婚,当时李正学家有五个儿女,三个大的都是女儿,最小的儿子叫李海军才9岁,她凭自己的双手任劳任怨对待子女胜过亲生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照料,有了她的母爱付出,子女们对她也非常尊敬,一家人和睦相处,过上了很幸福的生活。可好景不长,丈夫1994年因过铁路不慎被火车撞伤死亡,她忍着巨大的悲痛安葬了丈夫,肩负起当爹又当娘的重任,先后又安排了三个女儿出嫁及两个儿子成家立业的终身大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3年12月小儿子李海军骑摩托车去岳父家,在回家的途中因避让行人,不慎摔倒在路边坎下,母亲闻讯后十分悲痛,立即和子女们商量,多方筹资借钱,先后到汉阴人民医院、西安市人民医院救治才保住了性命,但李海军下肢瘫痪,不能动弹,28岁的儿子感到非常的痛苦和失望,不愿再活下去,作为继母的她苦口婆心的相劝和26岁的儿媳余小红各方面的精神鼓励,才使李海军有活下去的勇气;为了还债,儿媳余小红只身南下务工挣钱养家,家里还留下一个不满3岁的孙女李诗语全靠年迈的她悉心照料,十年来,李海军瘫痪在床,每天给儿子和孙女洗衣、做饭,给李海军端屎端尿、擦身子等都是她自己动手去做,从无怨言,在她的悉心照料下,李海军现在可以坐在轮椅上出来活动了,她从各方面关心孙女,众所皆知,深受好评。她教育孩子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孩子要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她总是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活到老、学到老”来教育子女。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她用自己的真心感动着周围的人,用她的热心呵护照料儿子,用她的爱心教育孙女,她用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为本村营造了一个孝老爱亲、和睦相处的家庭氛围和良好村风。

石泉县国税局 —— 李郓慧

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国税局工作人员,与众多默默扎根于基层的国税人一样,一辈子辛辛苦苦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回归家庭生活,她则用自己全身心的爱与包容撑起家庭的半边天。在她的身上,当代职业女性的爱岗敬业和传统妇女的纯朴善良彼此交融、相得益彰。谁都会庆幸自己能够遇上这样李郓慧一位深得人心、受人喜爱的好婆婆,而亦母亦师亦友,是对李郓慧婆媳情谊最真实的解读。

媳妇说:“街坊邻里、亲朋好友都说李家家庭和睦,我深知这与婆婆的持家有道、用心呵护是分不开的。在家里,婆婆将家里大小事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于我们晚辈更是呵护备至,视我如同几出。”天气转凉了,李郓慧总是第一时间叮嘱孩子们衣服多穿点、被子盖厚点;感冒生病了,她就天天询问药吃了没,感冒好点了没;要外出旅游了,她总是不忘提醒孩子出门注意安全;每到周末了,她也总是宁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也要亲自下厨为孩子们做上可口的饭菜改善伙食。这样的婆媳情,暖暖的,很窝心。

李郓慧对媳妇好,对自己的长辈也十分孝顺。李奶奶家住迎风沟,每次去探望都得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山路七弯八拐,李郓慧总是一下车就进了厨房开始战斗,帮着烧火做饭、打扫庭院、忙前忙后。而外婆就住在县城,年纪大了不方便做饭,李郓慧就坚持天天送饭、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下班后还常常去陪外婆聊天、嘘寒问暖、打理家务,洗衣服、交水电费、电话费都是她亲力亲为。

李郓慧性格开朗、为人直爽,同事邻里、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都处理的妥妥当当,熟知的人无不称赞。而对晚辈,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会的就教,做的好就表扬,做错了也会一五一十指出来。身处这样的婆媳关系里,儿媳没有小心翼翼,只有轻松自在;而面对这样一位可亲可近的婆婆,更是没有恐惧与顾虑,只有由衷地喜爱与尊重。


宁陕县城关镇华严村 —— 何秀银


何秀银,今年82岁,是宁陕县城关镇华严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妇女。

何秀银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为了将子女拉扯大,何秀银吃了很多苦。大集体时代,何秀银起早贪黑和男人们一起挣工分出劳力,为的就是让孩子们都能吃上饱饭。1985年,好日子才刚刚开了个头,丈夫就因病去世。当时最小的儿子还在上小学,老大也才刚刚成家。何秀银咬着牙擦干眼泪站了起来,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家的大梁,硬是一个人将六个子女都养大成人,小儿子还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

五个儿媳妇,她都视同己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她尽力帮每家照看孙子孙女。儿媳妇生病了,她总是赶紧送汤送药,待她们如亲生女儿。现在的她已经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问到她这么多年与儿媳妇们的相处之道,天性爽朗的她说:“忍得、让得、心疼得。”几十年,几十口人,怎能没有矛盾?这其中的不易只有她自己能够体会。

虽然孩子多,日子苦,何秀银却一点也没有放松对子女的教育。她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只常常教诲子女要诚实做人,待人友善。几个子女也都很孝顺,四个儿子为了方便照顾母亲,都在母亲的老屋旁盖房成家,时时照顾在身边。小儿子一有空就会从省城回到母亲身边陪伴尽孝。虽然家里特别忙,不管乡亲邻居有个大凡小事,何秀银总是热情的去帮忙。正因为她的热心肠,使他受到了村民的敬重,在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先后担任了10余年的村妇代会主任。哪家夫妻婆媳闹矛盾了,她总是第一个赶去劝慰调解,哪家有个红白喜事,她总是第一个赶去帮忙,村里的事她也都是当做自己家里的事,多次被镇上评为优秀妇女干部。

82岁的何秀银就这样,用她一生的善良宽容和爱心赢得了全家和全村人的尊敬。

紫阳县广城镇八庙村 —— 陈录美

陈录美是紫阳县广城镇八庙村四组居民,家里有六口人。

这是一个略显特殊的家庭,儿子孙小雷属肢体类三级残疾,儿媳马银芬属精神类三级残疾,开着文具店和药店。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陈录美。起初,小两口由于残疾在身非常自卑,在这种情况下,当母亲的陈录美就积极鼓励小两口要有勇气,要战胜自己的残疾。要做个身残志不残,有志气的残疾人。要自主创业,要想法自谋生路。要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依靠自己动手动脑创造谋生之路。不要靠国家靠和政府的照顾,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并向小两口承诺家里的事不用他们操心,家务活菜园地由她承担。

陈录美不但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在生活上也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同时还为他们照顾小孩。儿子孙小雷还担任了当地镇残联专职委员,在县残联及镇残联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做好残疾人的工作,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并能及时向上级反映残疾人的意见诉求。使其成为残疾人的知心朋友。儿媳马银芬还为镇卫生院做清洁工,为集镇清扫街道都受到了卫生院,镇政府及当地老百姓的好评。在政府的关怀和教育下。在陈录美的支持下,“小两口”被评为“省级残疾人自主创业示范户”。

她不仅关心支持照顾儿子,儿媳的工作生活,同时还对退休的丈夫也很关心,鼓励丈夫在晚年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多为群众办一些能办的好事,跑一些能跑的路。对左邻右舍有困难的群众,她也热心相助。贫困户孙诗贤一家四口人,其妻子外出务工,留下父子三人,孙诗贤经常在外做零活,有时候几天不回家她就将其子女两收在自己家里吃住,当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关照。孙诗贤夫妻对她非常感谢。

她是一家之主,饱受全家尊重。她的不辞辛苦为全家带来幸福。

岚皋县民主镇五一村 —— 王学银

民主镇五一村,有一个人人称赞的好婆婆和丈夫的贤内助,她就是五一村支部书记的爱人王学银。

丈夫是村支书,每天做的都是村上的工作,根本无力顾及家庭,家里的吃穿住行全部都由她一个人承担,但她从不抱怨,还经常对丈夫说,上级组织相信你,群众需要你,你就努力干好村上的工作吧,家里的事情你就别管了,无论多忙,对来家里的村民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有时候丈夫在外面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受了气或碰了钉子,她知道后总是耐心地开导丈夫,鼓励丈夫。在她的支持和鼓励下,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该村的各项工作年年都在全镇前列。在全镇年终考核总结中连续八年被评为一类村。

她对待儿媳比对待亲生女儿还亲,从不让儿媳受半点委屈。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每天除了家务还要管好房前屋后的几亩地。再苦再累,她从不让儿媳粘一下锄耙。她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身体单薄,扛不起锄头,带好孩子就行了。有时候邻里邻亲都劝她年岁大了,身体又不是很好,应该把家务活分担一些给后人,她却说,孩子们大了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只要自己能动弹,就不要打扰他们的日子。她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说法,她的行为也在村上树立了一面旗帜和榜样。

对丈夫以诚相待、相互体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把儿媳当女,用心疼爱,真心包容,换位思考,这就是王学银。

平利县城关镇新城社区 —— 夏清莲

夏清莲是一个扎根西藏工作了近30年的老建藏干部,出生于平利县广佛镇的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奔赴祖国的边疆西藏工作。 2006年,夏清莲回到故乡,定居在平利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年轻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主动放弃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要么白手起家经营个体工商户,要么前往沿海城市去淘金,想尽一切办法来改善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而她却在这个时候去了艰苦、偏远的西藏,全身心投入到了建设祖国边疆的重任上来。

长期在高原工作,摧残了夏清莲的身体,使得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近十岁左右。岁月虽然摧残了她的外表,但却没有摧残那一腔母爱,一腔热血、一腔情怀。在她身上,既有陕西农村妇女那种善良、朴实、埋头、苦干的优良品质,也有西藏妇女那种真诚、大方、热情、无华的美。夏清莲的儿媳说:“在未出嫁前,我总认为婆媳关系是世界上最难处的关系,但是自从我嫁过来之后,我才发现,没有什么关系是比婆媳关系更加容易相处,每当我回到家,婆婆总是一脸慈祥的微笑迎我进门,在出去上班时,总是一句句叮咛和嘱付,让我感觉到无比的温暖。”夏清莲的儿子也在西藏工作,一年只能回家探亲一个多月的时间,因此,夏清莲就主动承担起了儿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嘘寒问暖、洗衣做饭、带孩子,样样不落。在孙子生病住院时,日夜守候在孩子身边,半步不移;媳妇上班后,她牺牲了自己安享幸福晚年生活的机会,悉心照料孙子。

夏清莲还有着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现在虽然退休了,也在领取退休金,衣食无忧,按理说应该到了享受的时候,但是她一件衣服能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对自己总是很苛刻,但对他人却是很大方,谁家有困难了总是第一个出手帮助,谁家有事了总是第一个帮忙,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成全别人。

夏清莲总是说:“这么多年援藏,后悔肯定是有的,上没有对父母尽到孝心、下没有对儿女尽到责任。”但是一双儿女长大后,也沿着母亲的脚步,继续在西藏为伟大祖国的兴旺发达做贡献,真是验证了那句流传在西藏干部队伍中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镇坪县医院 —— 陶 虹


在美丽的山城镇坪有这样一个女子,性格象山一样的厚重,胸怀象海一样宽广,脾性如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对生活的坚持如日月一样的恒久。她就是镇坪县医院一名普通的,退休的医务工作者--陶红。

陶虹于1976年毕业于西安卫校检验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镇坪县医院化验室工作,一干就是40年,为主管检验师,曾担任检验科科长,为镇坪县医院的检验事业奉献一生。她有一个卧病在床30多年的丈夫,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媳妇,还有一个4岁多的小孙子组成了一个快乐的家庭。

小儿子3岁的时候,一场马拉松式的“类风湿”病,令马师傅的双手、双腿剧烈疼痛,四肢关节逐渐慢慢变形,生活不能自理。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陶红一边坚持自学,一边和丈夫踏上了漫漫求医路,为了做到家庭工作两不误,她要早起晚睡,每天要给丈夫按摩、泡脚、擦澡,同时还要精心教养一双儿女。1997年,丈夫突发脑溢血, 30多个日日夜夜,衣不解带的照顾,命保住了,可是后遗症使丈夫的活动更加受阻,全身不能动,神志不清楚。吃饭、喝水要一口口喂、睡觉要用抱上床。为了预防褥疮的发生,30多年的一万多个夜晚里,陶红都必须按时起来给丈夫翻身、擦背;为了方便,陶红学会了理发,天天都把丈夫收拾得干干净净。只要丈夫想吃啥,陶红就会想尽办法给他买,给他做。就这样30多年细心照顾,马师傅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

一双儿女也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成长的才貌双全,学业有成,女儿当了人民教师,儿子也成了一名林业干部,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回了当老师的媳妇。 

自儿媳娶进家门已经有4年多了,她们之间从没有红过脸,吵过一次嘴。她们之间互敬互爱,相互关怀。孙子到来,家里气氛更活跃,她和媳妇你哄孩子我做事。看着小孙子一天天长大,一家人不知多高兴,多幸福,马师傅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每次全家都聚齐了,茶余饭后,坐在一起有唠不完的家常,一起畅想着美好的未来,真是其乐融融。每当走亲访友穿上儿媳买的新衣服别人赞叹时,她总是说:儿媳买的,儿媳买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她像个陀螺转不停,在职期间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时常教育子女,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周围需要的群众,每逢节假日,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用自己独特的、质朴的医务工作者的魅力,感染、号召着子女、邻里、朋友们相互帮助。她不仅是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也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个好婆婆。

旬阳县小河镇张家沟村 —— 郭吉莲

郭吉莲,旬阳县小河镇张家沟村人,一直与大儿子共同生活,全家共4口人。儿子闫清旺,体弱多病,儿媳曹代花,瘫痪卧床14年。全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其子闫清旺常年务工。

2001年2月21日,对于郭吉莲这一家来说,是特殊而又痛苦的一天。年轻的儿媳曹代花这天中午为自家建房时,因为被坍塌的墙体砸中腰部,腰部神经严重受伤,经医院诊治后,仍不能恢复,将会常年瘫痪卧床。听到这一噩耗后,曹代花的丈夫闫清旺紧紧抱着年仅3岁的儿子,深深的埋下了头留下了眼泪,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看到这一情景,作为家长的郭吉莲在心底暗暗下定决心,不能让这个家就这样散了。郭吉莲就默默的担起了所有的家务,还给儿子打气说:“没事,人还在就不怕,慢慢来,会好的”。当儿媳出院回到家后,她主动承担起照顾护理的责任,然而她这一照顾就是14年,在照顾儿媳曹代花期间,郭吉莲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每天给她按时吃药、擦身翻背、洗脸、洗脚、端屎端尿,为了维持家庭的正常生活,她还要给儿子和孙子做饭、洗衣服。因为上了岁数,经常会腰酸背痛,但她从来都不在儿子和儿媳面前说,只有等到实在疼得厉害时才让孙子给贴上一贴止疼膏,第二天起来照样继续干活。

就这样,郭吉莲用自己的努力和行动给了儿媳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用孱弱但却坚强的肩膀撑起了受伤的家庭,用自强乐观的精神影响和鼓励着儿子和儿媳打起精神,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她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但却用自己的爱心、坚韧、执着、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践行了不离不弃的诺言,用爱托起了全家人的明天。

白河县城关镇河街社区 —— 汪世兰

汪世兰住在白河县城关镇河街社区。她是一个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婆媳关系相处融洽的好婆婆。

2010年,儿媳生育孙子时,是难产,她一直拖着带有残疾的身体守在产房外。产后,她又一直陪同儿媳在医院,把照顾儿媳的重任毫无怨言的承担了起来。儿子儿媳住在安康,可在白河的家中还有双目失明的小女儿一家需要照顾。于是,老人经常在家包饺子、蒸包子冷冻好用毯子裹上让老伴儿送去安康儿子的家中,让儿子儿媳回家热热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可她自己却从不愿麻烦儿女们,自己哪儿疼,哪儿不舒服都瞒着、忍着,总说睡一觉就好了,孩子们都大了,都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事情要干,我只要能动就不应耽误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把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事业中去,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儿子和儿媳刚每次回白河,她都忙前忙后的做好吃的给他们,恨不能让他们一天吃到十天的东西,补偿对平时没有照顾到他们的歉疚。 

在王世兰的感染下,一家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家里有什么事情都互相商量,共同解决。平凡的点点滴滴却无不展现着王世兰一个好婆婆的形象。

汉滨区恒口高级中学 —— 陈春苗


陈春苗,女,1982年生,中共党员,恒口高级中学一级语文教师。人们常说孝行在心不在迹,但她用行动证明着孝道。

2005年元月,她走进了这个家。公公婆婆没文化,很少与人交往,因而几乎没有亲戚朋友。两人以吵架的方式沟通,有时甚至还打架,吵完了轮流来找她,或是诉苦,或是责令她回去劝告另一方。她和丈夫安抚了这个又安抚那个。公公每天都要喝酒,喝完酒就骂人,似乎很少清醒过,她和丈夫常常回去给邻里道歉。过年她给公婆买了新棉衣、皮鞋送回去,结果被公公骂了一顿,说她糟蹋钱,不如给买酒。她只有将委屈咽下,有了气往丈夫身上撒,平时该操心的依旧操心。

女儿的出生,思想固执守旧的公婆震怒了。当时筋疲力尽的她被推出产房,没有问候,没有等来吃的,公公在病房外黑着脸,想把孙女扔掉,婆婆木雕般的坐着。后来,她把女儿放在娘家,周末就在娘家婆家两头跑。因为那时工作在山上,只能周末回家,遇到农忙季节,周末两天都在婆家帮忙栽种或收割,只有晚上回娘家看一眼孩子。为求公婆心安,敷衍说,一旦政策开放定会再要一个,圆了他们抱孙子的愿望。

2010年,她和丈夫在城里买了房,2012年丈夫调进城,于是装修了房子。公婆听人挑唆,说儿子都住了新房,也不给他们盖点房子,于是闹着要在农村建房。恰在这时,公婆藏在家中的几万元现金,数十年的心血被盗,她也怄气,却不能表露,为安抚公婆,她和丈夫借款四十多万按公婆的要求在农村盖了一套房子,债台高筑,只有节衣缩食。

祸不单行,公公突然眼睛失明,求医无效,婆婆眼睛也看不清了,但还能医治。2014年的暑假,丈夫在老家照顾公公,她在安康照顾女儿和在中心医院住院的婆婆。这两三年,丈夫进城了,女儿她带着,公公婆婆的事情她也担着。娘家这边也有人说她太软弱,不能什么都依着老人的意思,可面对老人,她觉得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人都会老的,况且公公婆婆也并非刻薄恶毒之人,只是观念使然。尤其是当她听到婆婆对人说“儿好不如媳妇好”的时候,多年来的委屈和艰难也值了。

汉阴县城关镇南街社区 —— 陈绪兰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但时至今日,我们身边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照顾老人、养老送终毫无怨言呢?我们南街社区就有这样的人,真正做到了“久病床前有孝子,孝敬老人体贴入微”,她,就是陈绪兰。现在我为大家讲述她的故事。

汉阴县东关街上,住着一位叫黄辉莲的老婆婆,今年91岁,祖孙四代生活在一起。周围邻居不仅羡慕她的长寿,更羡慕她有一位孝顺的儿媳。老人的儿媳叫陈绪兰,今年61岁,1979年嫁给黄辉莲老人的儿子温锡军。陈绪兰嫁入温家时公婆年事已高,家中里里外外都靠他们夫妇二人打理。都说婆媳之间势如水火,但陈绪兰与婆婆却相处得十分和睦、融洽。她深知婆婆年轻时养育子女的艰辛,一直以来对婆婆礼敬有加,遇事尽量不叫老人操心费神,自己和丈夫默默承担一切。

1995年的一天,黄辉莲老人在自家院子里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胯骨严重错位,养了三个月病才能缓慢行走。此时丈夫务农、做生意,忙得顾不了家,而陈绪兰在家跟前的一家养鸡场做炊事员,那的工作本已繁重,但她还要照顾伤病老人。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为一家人做好早饭,然后便伺候老人起床,为她洗脸洗脚、擦洗身子,接着喂老人吃饭。忙完这些,她就一路小跑赶去上班。到了晚上稍微有点时间,就给老人按摩、捏腿,帮老人做复健活动。

1997年开始,陈绪兰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婆婆,决定不在养鸡场干了,和丈夫在家门口开了一家包子铺。虽然老人的几个女儿也会抽空回来帮着照顾,但是毕竟各有各的事,时间都有限。小姑子和人聊天总是说:“嫂子为妈做的一切,连我们这些当女儿的都做不到!”在陈绪兰的影响下,家里所有人都对老人十分孝敬。

陈绪兰所做的一切同样感动了周围的街坊邻居,东关街有一位妇女心急脾气不好,有时和周围人说不到几句话就会吵起来,和家里老人也时有矛盾发生,她与陈绪兰一家人相处多年后,一天她拉着陈绪兰的手说:“大姐我要向你学习,以后不跟人吵架了”。

长年的劳累使陈绪兰患上高血压、心脏病,还有轻微的脑梗和动脉粥样硬化,对自己的病,她只是默默吃药调理。婆婆常常拉着儿媳的手说:“绪兰啊,是我拖累了你啊”。陈绪兰总是爽朗一笑说:“妈只要你过得开心,你活到一百岁我都伺候你!”

2013年是老人九十岁寿辰,上百人来给老人祝寿,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大家搬来一把椅子让陈绪兰坐在婆婆的身边,说:“要不是你这么孝顺,老人家哪有这么幸福的晚年生活。”陈绪兰腼腆地笑了,一如她嫁入温家几十年一样,不管多苦多累,脸上始终保持着那谦和、优雅、温暖的微笑。

石泉县城关镇北街社区 —— 李玉梅

李玉梅,女,42岁,中共党员,2006年加入石泉县北街社区红十字志愿者。一直协助社区管理红十字会工作。她既是一位孝顺的媳妇,又是一位贤惠的妻子,还是一位善良的母亲。自2006年以来,曾3次被社区评为“好儿媳”称号。2008年被中国红十字总会评为“红十字志愿者之星”称号”2010年被石泉县红十字会评为“玉树捐款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9月被北街社区评为“尊老爱幼”称号。2014年被城关镇老协会评为“孝亲敬老模范”称号。

 她1996年结婚,当时婆婆家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她决定将婚事一切从简。婚后一直和婆婆住在一起,当时她和丈夫都无工作,为了改善家里的贫穷状况,她和丈夫摆过地摊,开过小卖部,甚至卖过菜,但还是没能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

李玉梅是甘肃人,是吃面食长大的,做面食对她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她和丈夫商量,开了一家饭馆,虽然店面不大,但生意一直不错,加上他们热情的服务态度,小店的生意一直做的有模有样。没过几年他们买了新房,在此期间,她大伯子的孩子才一岁多,无人看管,她边做生意边帮忙照顾孩子,还要照顾生病的婆婆。有一段时间因劳累过度经常头晕,她只好去医院抓了几幅调理的药,身体才有所缓减,她说为了这个家,我不能到下。婆婆做了2次手术,都是她白天黑夜的守在病床边,婆婆上厕所都是她端着尿盆坐在凳子上,然后让婆婆坐在尿盆上尿,别人都以为是她的女儿,可她婆婆总是说“儿媳比儿子强多了”。

自从与丈夫结婚以来,她把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婆婆也一直把她视如己出,有些话宁愿对她说也不愿告诉自己的儿子。为了让小叔子买房,她撒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她让小叔子把每个月挣的钱借给她用,其实她真正的目的是以这种方式给小叔存钱买房。在她的帮助下,小叔子在西安买了一套房,虽然房子不大,但只少可以有个安身之处。邻居们羡慕她们家有一个比女儿还要好的儿媳妇,邻里街坊没一个不夸她的,都说“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

经典国学《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玉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的真谛,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今天,这样的好儿媳就是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杰出代表。

宁陕县广货街镇沙沟村 —— 方英琴

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却用坚强与勤劳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书写着一篇不离不弃的爱的赞歌。她,就是宁陕县广货街镇沙沟村的方英琴。 

1988年6月,远在镇安县的女青年方英琴与广货街镇沙沟村兴隆组青年夏清华结合了。为了改变居住条件,小两口买下了集体的保管室。丈夫会木工,他们自己做门窗、做家具,一起背沙石、拉黄土整修房屋,硬是把一处濒临倒塌的房子整修成了漂漂亮亮的三间土木结构新房。辛勤劳作的庄稼也喜获丰收,小日子过的有模有样。丈夫夏清华还当选村里的组长。

1997年为了改变兴隆组用电面貌,丈夫起早贪黑,动员群众集资出劳,抬电杆、拉电线,因时间紧,任务重,仅有小学文化的丈夫倍感力不从心,重压之下竟然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此时的方英琴已经是40多岁的中年妇女,既要照顾上学的女儿,又要照料一出生时就先天性唇裂的小儿子和患病的丈夫,家庭的重担一瞬间全部压在了方英琴身上,使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摆脱困境,方英琴向亲友、邻居四处借钱,先后到安康、西安为丈夫和儿子治病,花去医疗费近10万元。为了还债,她借钱买了台缝纫机,为乡亲们补衣服贴补家用,不仅如此,为了增加收入,她还起早贪黑生豆芽、制作魔芋豆腐送到广货街周边餐馆出售,一点一点地为孩子攒齐学费。最让他忧心的还是丈夫的病时好时坏,发病时狂躁不安,摔家具、碗筷,严重时还经常打人,方英琴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家,而是忍着眼泪一如既往地照顾丈夫,悉心服侍丈夫按时服药和生活起居,十七年如一日,不离不弃!

看着儿女一天天长大,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时,更大的灾难却悄然而至。2012年,远在贵州打工的儿子突发事故死亡。消息传来,这个坚强的女人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打击,她被击倒了,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不说话,整天以泪洗面。镇政府、村两委和乡亲们闻讯后纷纷来帮忙。镇、村一方面组织人力帮助到贵州工地处理事故的善后事宜,一方面组织乡邻亲友帮助在家料理后事,稳定她的情绪。在众人的关心下,这个历经磨难的坚强女人咬着牙重新站了起来。她知道,丈夫不能没有她,她倒下去了,这个家就塌了。她擦干眼泪,又顽强地开始了照料丈夫、操持家务的生活历程。

方英琴,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历经磨难,却始终以她的勇敢、勤劳、贤良坚强地面对生活,为周边的农村妇女树立了榜样。


紫阳县双桥镇中良村 —— 陈英彩

“寒门出孝子”。陈英彩是紫阳县双桥镇中良村的“孝星”,尽管家境贫寒,但她说“人再穷也要养老人,再穷也要给老人看病。”在生活中演绎出一串串敬老的故事……

38岁的陈英彩,心地善良,有爱心。她的丈夫李平在距中良村约15公里的松树坝小学任教。为了让丈夫安心教书,她挑起了七口之家的重担,既要忙地里的庄稼活,又要抽空做家务,还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伺候四位老人。

四位老人都属残疾人,父亲二级残废,患蛛网膜囊肿及冠心病;母亲患高血压和心脏病;伯伯又聋又哑瘸腿,属三级残废;奶奶中风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给老人治病,陈英彩东拉西凑,变卖了嫁妆,花光了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元的外债。每当老人住院,陈英彩要四处凑钱,还要住进医院护理,但她从来没有流过一滴泪,说过半句怨言。陈英彩赡养四个老人,负担重,压力大,有人建议她把伯伯送到敬老院去供养,她咋说也不同意,她说:“伯伯是我的亲人,养活他一辈子是应该的,这个责任我们不能推脱”。伯伯性情暴躁,既聋又哑,腿部残疾,终身未娶,是一位孤独老人。他一直和李平的爸爸生活在一起,陈英彩嫁到李家后,望着伯伯可怜的样子心里一阵心酸。她无微不至地关心伯伯的生活,给他买新衣服,经常换洗衣服被褥,过生日还给买些还吃的。他又喜欢喝酒,哪怕再困难,伯伯的苞谷酒从来没断过。

奶奶今年96岁,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中,她的辈份最高,年龄最大。2012年夏天,奶奶中风瘫痪在床,由于年岁已高,加之股骨头坏死,生活无法自理,伺候奶奶的重任又落在了陈英彩的肩上,她细心护理着奶奶,端水递茶、熬汤喂饭,尽力让奶奶开心。她还专门买了一本护理书籍,学习护理知识,每天给奶奶作两次按摩,有时候她还给奶奶讲故事,逗奶奶开心。奶奶的生日到了,陈英彩提前备了一份礼物,给奶奶一个惊喜。她亲手炒作一道道美味大餐,一家七口人欢聚一堂,在《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声中,享受天伦之乐。爱心驱赶着无情的病魔,人间真情让奇迹出现,卧床一年的奶奶竟恢复了知觉,经过一段时间精心调理,96岁的奶奶终于拄着拐杖下地慢慢挪移了。

多年来,陈英彩用爱心经营着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爱是包容,爱就是孝道。陈英彩平凡的事迹,彰显了一位乡村媳妇爱的奉献和社会责任的担当。

岚皋县城关镇老城社区 —— 湛永成

“湛永成的确是一个好媳妇!”认识她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湛永成聪明贤淑,乐观善良,孝老爱亲,在亲朋好友里有着很好的口碑。她平日里总是挂着满脸的微笑,似乎在她的世界里很少有烦恼和忧愁,处处充满了春风。

30年前,她嫁到单家,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婆家也很穷。为了改变贫困的家境,她和爱人单正怀毅然走出农村来到集镇当起了裁缝。由于白手起家没有经验,生意十分清淡,爱人好几次差点放弃经营重回老家。面对困境,湛永成没有气馁,总是鼓励爱人坚持下去,正是游乐这一份坚持才有了后来的柳暗花明。随着手艺越来越好,生意规模不断扩大,90年代他们来到县城发展。靠着勤劳加诚信,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在岚皋商业圈,他们建立起了旺旺的人脉,也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他们的成衣店铺从一个发展到多个,所代理的品牌也深受中青年人的青睐。今年,她和丈夫又从零开始参与了香菇种植行业,成立了自已的公司。经过一年多的艰难拼博,香菇基地当年达产达效,实现销售收入30万元。第二次创业取得了初步成功。这其中,湛永成功不可没。风风雨雨几十年,是她的乐观与坚韧成就了今天。爱人老单经常动情地说:“没有她的倾力支持和付出,我就没有信心和精力放手发家致富,这是真的。”

公婆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为了让他们安渡晚年,湛永成把他们接来城里一块住,给他们检查身体,医治病痛,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给老人改善生活。但是老人在乡下住惯了,最后还是坚持回到了老家。这让湛永成极不放心,她隔三差五买好一应生活用品回家探望,每次都把老人的衣服被子洗好晒干,帮日常饭菜打理好才回家。公婆都说,真是难找这样贤惠的媳妇,前次准备的东西还没吃完二次的又送来了。丈夫对此也十分感动。湛永成却说:人都是要老的,他们抚育我们不容易,孝敬他们是应该的。这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的言传身教对后人也是有益的,要让他们懂得尽孝道是一份责任和义务。

几十年来,她和爱人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历经风雨,谱写了一曲勤劳致富、和睦建家的颂歌。她用行为诠释了“孝”和“爱”的传统美德,传递了孝老爱亲的正能量。


镇坪县小曙河镇马镇村 —— 吴定贵



她是妻子,却清贫劳累,勇于担当;她更是丈夫,却是三位老人的媳妇儿,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用她的温柔善良、赤诚坚贞、深明大义演绎着一部人世间超越血缘亲情的爱的传奇。她就是盛放在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小曙河镇马镇村村民—吴定贵。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早在28年前,灾难接二连三降临吴定贵的家庭,使原本清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先是自己患上小儿麻痹,当时无钱治疗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落下了终身肢体重度残疾,常常流脓,只能长期服用去痛片缓解疼痛,然而母亲又身患重病,不久母亲因治疗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世。此时此刻,她悲痛欲绝,看着爸爸蹒跚、佝偻的背影,望着3岁妹妹渴望母爱的神情,而这些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面对灾难性的打击,她勇敢而坚强的承担起照顾妹妹、承担家务的重担,而她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用自己柔弱瘦小的双肩,让这个曾经在风雨中摇曳的小家重新焕发生机。

从小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母亲的离逝,使他变得更加坚强,20出头的她经人介绍与李诗恒相识并结婚,婚后养育一儿一女,家住镇坪县一个偏远小村,20多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吴定贵由于腿脚不便只好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丈夫在外打工,小日子过的清贫却温馨、快乐。

2010年夏天,年迈的婆婆不幸因中风得了偏瘫,常年卧床不起,公公和父亲也都体弱多病,照顾三位老人的重任一下子压到她瘦弱的肩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没有退却,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重任。她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着几位老人,用一个好媳妇儿的道德情操和一个好母亲的悲悯情怀,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了家中每一个人,却用自己生活的点滴谱写了人间大爱。 

 面对憨厚的丈夫和贫寒的家庭,使她不愿过多预料未来生活的艰难。为了家人的生计,丈夫不得不去靠苦力挣钱,然而,繁重的家务、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的重任全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由于居住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她每天四五点就得起床,先是给一家老小做好早饭,送孩子上学,随后再下地干活。还要给病床上婆婆喂饭,端屎端尿、擦洗身子、换洗衣物,她却从不嫌脏嫌累。婆婆吃饭老呛着,她就用汤勺一勺一勺地喂,一顿饭要吃半个多小时,从不喊累,除了这些,每天晚上坐在婆婆床前,陪她聊天,说起吴定贵这样孝敬婆婆,没有一个人不感动的。吴定贵常说:“我不是圣人,也不是伟人,但孝敬老人是一种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一做就是三年,用自己的真爱和付出赢得了家人的尊重,身患二级肢体残疾的她,用实际行动改写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民间谚语,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楷模。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2013年3月12日,对于这个多灾多难的女人来说。迎来了生命中又一沉重打击,久病的婆婆永远的闭上了双眼,离开了她。吴定贵心里有说不出的悲痛,有流不尽的泪水,但却很欣慰,因为她陪婆婆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她在婆婆最后的那段日子里,她用亲情、用孝心温暖了婆婆,缓解了婆婆病痛的折磨。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随后将马镇小学和中心小学合并,中心小学离家大约还有18公里的路程,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吴定贵最忧心的事情。虽然可以寄宿,学校也有营养早餐,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更别说学习。经过家人一番商量,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她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足10平米的房子,照顾孩子上学,每到周五又匆忙赶回家,忙于农活,就这样形成了“两头抓、两不误”的局面,无论刮风下雨,寒风凛冽,她都坚持着一个信念,只要孩子能够安心上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风雨过后,终会有彩虹,如今,老人的身体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也能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们也渐渐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用一张张骄人的成绩单回报母亲曾经的艰辛付出。

这些年,她尽好媳妇儿的孝道,尽到妻子和母亲的义务。他是一个普通的残疾妇女,虽然没有做什么大事,但却做了这些感天动地的事。面对重重困难和打击,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和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家庭。

平利县长安镇枣园村 —— 敖金香

她,群众眼里一个外来的媳妇;她,儿媳眼里一个慈爱善良的母亲;她,婆婆眼里一个八年如一日照顾自己的好“女儿”。她就是长安镇枣园村一组村民——敖金香。

敖金香,今年49岁,长安镇枣园村一组村民,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在生活中,敖金香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高贵品质,使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处处洋溢着亲情和谐之音。 

为人妻  贤良体贴的好妻子

1983年,经人介绍,当时家住湖北竹溪县的敖金香相识了平利县长安镇枣园村的蒋义春,母亲的年老多病,家庭一贫如洗且负担很重,致使他们的相爱遭到了敖金香家人的极力反对,可她没有被面临的困难吓倒,而是执意选择了与心善、朴实的蒋义春组成了幸福的家庭,不久有了一双儿女。为了能让丈夫在外安心打工,一切家务活及照顾老人的事情都由她一人承担,她从无怨言,尽心尽力做好家务事,不给丈夫添一丝烦恼,夫妻之间虽然没有山盟海誓,但两人志同道合,夫妻恩爱。婆婆视她亲闺女,丈夫疼她,日子虽然清贫,但她深感幸福。

为人母  慈爱善良的好母亲

与丈夫成家之后,她一边做农活,一边照顾家里的儿女。孩子尚小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早早把饭菜做好,然后送孩子们上学,再去干农活。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但无论她多忙、多累,总要抽出时间问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教他们学会做人、做事。转眼孩子都已长大成家,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如今邻里和谐,婆媳融洽,全家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这是让敖金香最感欣慰的事儿了。

为人女  以孝为先的好儿媳

2006年,年迈的婆婆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已是昏迷状态,医生确诊为半身不遂,将会终身卧床,当时病情特别严重,敖金香竭尽全力,一肩承担,帮助婆婆穿衣、洗漱,端屎端尿。时间荏苒,一晃八年过去了,敖金香八年如一日,毫不嫌弃,毫不厌倦的照顾着老人,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敖金香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她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侍奉婆婆在床前,从不让婆婆因为自己而受到一点委屈和伤害。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通过她的精心照顾,现已年过八旬的老人,还可以杵拐行走,头脑清晰。当乡亲们夸赞老人“有个外乡来的好儿媳”的时候,老人总是露出满满的笑容。

她虽然没多少文化,但一直以来精心的照顾着老人,毫无怨言。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现了孝的真谛,也塑造了一个久病床前的孝子形象。孝,是感恩的孝,是充满责任的孝。


旬阳县仙河镇竹园河村 —— 许本焕


她是妻子,却清贫劳累,勇于担当;她更是丈夫,却是三位老人的媳妇儿,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用她的温柔善良、赤诚坚贞、深明大义演绎着一部人世间超越血缘亲情的爱的传奇。她就是盛放在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小曙河镇马镇村村民—吴定贵。

这是一个不幸的家庭,早在28年前,灾难接二连三降临吴定贵的家庭,使原本清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先是自己患上小儿麻痹,当时无钱治疗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落下了终身肢体重度残疾,常常流脓,只能长期服用去痛片缓解疼痛,然而母亲又身患重病,不久母亲因治疗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世。此时此刻,她悲痛欲绝,看着爸爸蹒跚、佝偻的背影,望着3岁妹妹渴望母爱的神情,而这些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面对灾难性的打击,她勇敢而坚强的承担起照顾妹妹、承担家务的重担,而她从一个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用自己柔弱瘦小的双肩,让这个曾经在风雨中摇曳的小家重新焕发生机。

从小经历了家庭的变故,母亲的离逝,使他变得更加坚强,20出头的她经人介绍与李诗恒相识并结婚,婚后养育一儿一女,家住镇坪县一个偏远小村,20多里蜿蜒曲折的山路,吴定贵由于腿脚不便只好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丈夫在外打工,小日子过的清贫却温馨、快乐。

2010年夏天,年迈的婆婆不幸因中风得了偏瘫,常年卧床不起,公公和父亲也都体弱多病,照顾三位老人的重任一下子压到她瘦弱的肩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她没有退却,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重任。她几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顾着几位老人,用一个好媳妇儿的道德情操和一个好母亲的悲悯情怀,把爱心和温暖传递给了家中每一个人,却用自己生活的点滴谱写了人间大爱。 

 面对憨厚的丈夫和贫寒的家庭,使她不愿过多预料未来生活的艰难。为了家人的生计,丈夫不得不去靠苦力挣钱,然而,繁重的家务、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老人的重任全都落在她一个人肩上。由于居住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她每天四五点就得起床,先是给一家老小做好早饭,送孩子上学,随后再下地干活。还要给病床上婆婆喂饭,端屎端尿、擦洗身子、换洗衣物,她却从不嫌脏嫌累。婆婆吃饭老呛着,她就用汤勺一勺一勺地喂,一顿饭要吃半个多小时,从不喊累,除了这些,每天晚上坐在婆婆床前,陪她聊天,说起吴定贵这样孝敬婆婆,没有一个人不感动的。吴定贵常说:“我不是圣人,也不是伟人,但孝敬老人是一种责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一做就是三年,用自己的真爱和付出赢得了家人的尊重,身患二级肢体残疾的她,用实际行动改写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民间谚语,成为村里孝老爱亲的楷模。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2013年3月12日,对于这个多灾多难的女人来说。迎来了生命中又一沉重打击,久病的婆婆永远的闭上了双眼,离开了她。吴定贵心里有说不出的悲痛,有流不尽的泪水,但却很欣慰,因为她陪婆婆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她在婆婆最后的那段日子里,她用亲情、用孝心温暖了婆婆,缓解了婆婆病痛的折磨。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随后将马镇小学和中心小学合并,中心小学离家大约还有18公里的路程,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吴定贵最忧心的事情。虽然可以寄宿,学校也有营养早餐,但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生活自理都很困难,更别说学习。经过家人一番商量,为了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她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足10平米的房子,照顾孩子上学,每到周五又匆忙赶回家,忙于农活,就这样形成了“两头抓、两不误”的局面,无论刮风下雨,寒风凛冽,她都坚持着一个信念,只要孩子能够安心上学,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风雨过后,终会有彩虹,如今,老人的身体在她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好转,也能帮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们也渐渐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用一张张骄人的成绩单回报母亲曾经的艰辛付出。

这些年,她尽好媳妇儿的孝道,尽到妻子和母亲的义务。他是一个普通的残疾妇女,虽然没有做什么大事,但却做了这些感天动地的事。面对重重困难和打击,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和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家庭。

白河县茅坪镇枣树村 —— 唐 飞

唐飞,女,1979年出生,茅坪镇枣树村妇代会主任。

唐飞照顾年迈偏瘫的婆婆,耐心细致,始终如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大爱传递着“孝道”正能量,谱写了一曲孝老敬亲的华丽篇章。婆婆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过去的苦日子,让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她的婆婆因为疾病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她每天为其端屎端尿、翻身按摩、穿衣喂饭……婆婆卧床不起,常常生气,她总是笑脸相迎。为避免长期卧床长褥疮,她就将婆婆抱起,放在轮椅上,推着婆婆去“兜风”。老太太对媳妇是打心眼里喜欢。

长时间同婆婆的和睦相处,她们有了许多的相似之处,如:一样的性格、相同的爱好、喜欢一样的颜色、就连喜欢吃红薯、南瓜、和胡萝卜都一样。婆婆常说“俺这个媳妇真是随俺!”多年的朝夕相处,她和婆婆从没有红过脸,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耳濡目染,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有好吃的总忘不了奶奶,逢年过节也都要给奶奶买上点小礼物。去年春节,唐飞建议拍全家照,老太太非常高兴,儿子争着跟奶奶合影、媳妇也抢着跟奶奶和照、孙子孙女更是争着、抢着更她拍照,把老太太乐得合不拢嘴。

唐飞除了给自己年迈的婆婆撑起艳阳天,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建设,参与组建枣树村夕阳红秧歌队,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公益活动。每周还抽出时间组织身边的人学习政策法规,观看远程教育,使身边的人都焕发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在邻里发生矛盾纠纷时,他还发挥妇女在矛盾调解中的特殊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创造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同时在环卫保洁、政策宣传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妇女在公益活动中体会出了成就感,激发了潜能,享受了乐趣。

安康市“最美家庭” 揭晓名单

(43户)

袁守芝家庭

方  玲家庭

金婉朵家庭

艾东东家庭

忺忠家庭

成显平家庭

刘康琴家庭

陈巧芳家庭

胡先平家庭

张翠林家庭   

刘晓琳家庭   

谢祖华家庭    

唐绪武家庭   

熊国全家庭

刘方富家庭    

曹宁信家庭

李世燕家庭

阎长林家庭

曹  丽家庭  

张龙波家庭

杨大凤家庭    

杨大春家庭    

张胜萍家庭  

王三翠家庭    

柯玉凤家庭    

陈进明家庭    

王安银家庭    

田  凯家庭

田  珍家庭    

张书香家庭

何世霞家庭

谭从会家庭    

朱先萍家庭    

李玉莹家庭    

陈元琴家庭    

刘  慧家庭    

龚晓娟家庭    

刘  芬家庭    

陈世健家庭   

余志喜家庭    

周家银家庭    

雷久林家庭    

王  芳家庭

汉滨区新城办老城社区

汉滨区茨沟镇构家坝村

汉滨区江北办后张岭社区

汉滨区恒口高中

汉阴县城关镇财政所

汉阴县平梁镇长坝村

汉阴县龙垭镇凤柳村

汉阴县城关一小

汉阴县蒲溪镇蒲溪社区

石泉县人社局

石泉县城关镇北街社区

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

石泉县熨斗镇布里村

石泉县熨斗镇熨斗社区

石泉县中池镇军民村

宁陕县城关镇城南社区

紫阳县红椿中学

紫阳县焕古镇街道

紫阳县焕古镇街道

紫阳县向阳中学

岚皋县民主小学

岚皋县横溪镇兴坪村

岚皋县溢河镇宏大村

岚皋县四季镇杨家院子

平利县西河镇梅子园村

平利县大贵镇后湾村

平利县三阳镇泗王庙村

平利县八仙镇百好河村

平利县长安镇中坝村

镇坪县华坪镇团结村

旬阳县蜀河镇蜀河社区

旬阳县棕溪镇吕槽村

旬阳县双河镇高坪社区

旬阳县小河镇坪槐村

旬阳县赵湾镇高家坡村

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

旬阳县双河镇新华鸡场

旬阳县白柳镇白柳社区

白河县中厂镇顺利村

白河县冷水镇川大村

白河县西营镇新建村

白河县仓上镇红花村

高新区韦家坡村

安康市“好婆婆” 揭晓名单

(29名)

陈云彩    

邹    华   

邹荣生   

钟玉林     

袁方银    

欧定翠    

金翠荣    

谢继芝   

陈兴兰    

刘远菊    

张行连

张良芬

邓明芝   

宋美凤    

许启香   

陈世英

粱存娥    

李林英

姜昌翠    

杜永彩

王连英    

刘清萍

李桂花    

宋庭琴   

刘朗秀   

刘保秀

王兴云    

康永英    

李延玲

汉滨区第一医院门诊部

汉滨区江北办临江社区

汉阴县蒲溪镇蒲溪社区

汉阴县平梁镇西岭村

汉阴县平梁镇长坝村

汉阴县平梁镇界牌村

汉阴县龙垭镇龙垭村

石泉县城关镇向阳社区

石泉县城关镇北街社区

石泉县城关镇老城社区

宁陕县筒车湾镇龙王潭村

紫阳县蒿坪镇北平村

岚皋县溢河镇新湾村

岚皋县孟石岭镇青坪村

岚皋县堰门镇隆兴村

平利县老县镇老县村

平利县广佛镇香河村

平利县城关镇五峰社区

平利县城关镇南城社区

镇坪县洪石镇洪阳村

旬阳县棕溪镇康庄村

旬阳县城关镇草坪社区

旬阳县构元镇构元社区

旬阳县神河镇神河社区

白河县冷水镇洞子村

白河县茅坪镇联合村

白河县仓上镇天宝村

白河县城关镇清风社区

高新区花园沟村二组


安康市“好媳妇” 揭晓名单

(33名)

游  璇     

黄泽群     

刘玉玲     

凌生云       

李支英   

李  肖    

曹世琴    

陈家佑     

董远琴     

程来春     

唐朝东     

赵方勋     

张芳三     

王友坤     

王永苹     

刘同霞

刘让荣     

许咏琳    

魏正会    

张成玲

范小丽

陈  琴

肖家红

周登香     

袁思兰

李秀妮

陈文秀

夏长琴

付  朋      

王德彩      

唐  琼      

冯明凤

罗尚菊

汉滨区技术监督局

汉滨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

汉滨区关庙镇劳动小学

汉阴县蒲溪镇蒲溪社区

汉阴县铁佛寺镇安坪村

汉阴县根凤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汉阴县平梁镇界牌村

石泉县城关镇向阳社区

石泉县城关镇二里社区

石泉县城关镇新桥村

宁陕县城关镇龙泉村

紫阳县高滩镇文台村

紫阳县高滩镇百坝村

紫阳县高滩镇新苗幼儿园

紫阳县蒿坪镇堰沟河村

岚皋县蔺河镇光明村

岚皋县官元镇团兴村

岚皋县铁炉镇中心幼儿园

平利县西河镇西坝村

平利县正阳镇张家坝村

平利县老县镇太山庙村

平利县大贵镇广兴寨村

镇坪县钟宝镇新坪村

旬阳县麻坪镇麻坪社区

旬阳县城关镇青泥社区

旬阳县第二幼儿园

旬阳县石门镇谌家院村

旬阳县构元镇羊山村

白河县中厂镇同心村

白河县冷水镇花湾村

白河县城关镇河街社区

白河县构扒镇家扒村

高新区罗家梁村


Copyright©2006-2012 安康新网(安康新闻网) www.akxw.cn. 陕ICP备110136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