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遇见“童心” ——汉阴用非遗文化点亮学生暑期生活 |
非遗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非遗版画课。贺珍珍 熊乐 摄本网讯(通讯员 贺珍珍 熊乐)近日,汉阴县双河口镇三棵柳“筑梦之家”研学基地首批非遗主题夏令营正式开启,来自该县各个小学的学生们成为首批体验者。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通过亲手制作木版年画、蓝晒拓印等传统技艺,近距离感受......[更多详细] |
|
汉调铿锵扬正气 |
刘汉滨在这个火热的7月,作为2025年全省“廉洁文化三秦行”巡演活动的重点剧目,继在西安音乐学院、西安邮电大学成功演出之后,汉调二黄现代戏《一位母亲的遗言》走进了山城安康。这部列入“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由旬阳市太极城民间艺术有限公司精心创作排演,以革命先烈李兆众光辉事迹......[更多详细] |
|
“安康小场子”闹红乡村大舞台 |
刘明每逢年关、插秧节和7月乡村汇演,至今依然活跃在安康恒口月河川道一带的“小场子”,是秦巴文化与荆楚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群众文化典范,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交接部,有一座美丽的小城,它就是安康。安康:古代号称“群夷之国”,商周时属庸国。公元前312年......[更多详细] |
|
非遗正青春 文化增魅力 |
舞彩龙
汉调二黄展演
现场众多市民观看汉调二黄展演
连钱舞
现场围观群众参与非遗文化体验
变脸表演人员与观众互动
传统非遗文化手工制品展示以“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主题的石泉县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日前在石泉县城禹王宫广场举办。此次......[更多详细] |
|
|
|
探访子午古道 |
周明丽秦岭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我国中部,以其雄浑壮阔之姿划分南北,塑造南北两地迥异而丰富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色。那些隐匿于巍峨山川间的秦岭古道,宛若历史长河中的脉络,连接着往昔与未来,诉说着南北文化交融的辉煌与沧桑。走进秦岭南坡的石泉、宁陕两县,走上子午古道南端的池河流域,......[更多详细] |
|
千年文脉点亮恒口老街 |
通讯员 刘丽“青石板路映斜阳,马头墙下岁月长。”漫步在汉滨区恒口明清老街,脚下是历经千年的青石板路,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昔日商贾云集的喧嚣。这条始建于北宋,兴盛于明、清的老街,至今仍完整保留着1328米的古街巷,成为陕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老街东临恒河,南濒月河,西接......[更多详细] |
|
汉滨:非遗剪纸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心 |
本网讯(通讯员 张秋雨 年静)6月13日,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汉滨区文化馆到流水镇学坊垭小学新庄教学点开展“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非遗趣味剪纸培训活动。孩子们在文化馆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学习并体验了市级非遗项目——剪纸带来的乐趣。在随后的游戏环节......[更多详细] |
|
红椿九年制学校户外研学“活”学传统文化 |
本网讯(通讯员 朱倩)近日,紫阳县红椿镇九年制学校师生走进焕古镇,开展“沉浸非遗社火 对话百年会馆”主题研学活动,在传统民俗与古建筑中感受文化魅力。清晨的焕古镇广场上,铜锣声破空而来,非遗社火体验正式拉开帷幕。三十余名学生分组参与背社火、划旱船、舞雄狮等项目,沉浸式感受传......[更多详细] |
|
汉滨文共体建设助力非遗文化“破圈” |
通讯员 胡子新今年端午节期间,“端午安康”巡游方阵携龙狮、端午民俗火热登上汉滨街头,线上线下同步呈现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而这仅是汉滨非遗持续火爆的缩影。从春节到端午节,汉滨非遗市集在中心城区和旅游村镇、景点持续火爆,首届“安康社火”集中展演吸引现场观众12.1万人......[更多详细] |
|
紫阳民歌剧《王二嫁嫂》获评省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
本网讯(通讯员 柯增伟)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组织征集评选出20个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其中,由紫阳县民歌汉剧艺术研究中心申报的紫阳民歌剧《王二嫁嫂》,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获评陕西省戏曲创作优秀案例。《王二嫁嫂》创作于1959年,由紫阳县剧团团长陈定余(笔名黄群众)根据民间故......[更多详细] |
|
汉滨:非遗润童心 文化共传承 |
本网讯(通讯员 年静)5月28日,汉滨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走进西关小学,标志着汉滨区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正式启幕。当天,汉滨区文化馆把一个个融入非遗元素的小戏小品、魔术杂技、汉调二黄等节目精彩呈现在舞台上,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更多详细] |
|
我们的节日·端午丨旬阳四幼:童趣端午韵 非遗绽新芽 |
本网讯(通讯员 郭景荣 李欢)5月28日,旬阳市第四幼儿园内粽叶飘香、童趣四溢,一场以“粽享端午 童心传承”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热闹开展,让传统节日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记。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画粽子、艾叶香草、画彩蛋,感受非遗技艺魅力。老师们为小朋友画额面、点雄黄;带领幼儿沐......[更多详细] |
|
我们的节日·端午 | 香包:端午习俗的文化媒介 |
□ 李焕龙对于小孩而言,端午送香包,如同过年送红包,同样重要。因为,红包是财气,象征荣华富贵,寄寓幸福安康;香包是喜气,象征福禄祷禧,寄寓吉祥安康。论其功能,二者相同。当然,五月入夏,暑气升,蛇出洞,蚊虫飞,百毒俱生。古人认为,香气可驱毒气,以保健康吉利。因此,香包也是健......[更多详细] |
|
我们的节日·端午 | 尝新:端午习俗中的孝义文化 |
□ 李焕龙端午时逢农历五月,是丰收的季节,小麦收割,应季的瓜果蔬菜上市,因而,过端午除了祭祀屈原、龙舟竞赛、艾香驱毒、香包祝福这些文化活动外,也有庆丰收、敬天地的内容。安康民间习俗中“庆丰收”活动最富教育意义的事项,既不是北方的杀猪宰羊敬土地,也不是南方的唱戏游走敬天神,......[更多详细] |
|
|
汉阴人大开门共商凤堰梯田保护之策 |
本网讯(通讯员 罗茜)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做好凤堰梯田保护利用立法工作,近日,汉阴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到漩涡镇涉及凤堰梯田的6个村进行《安康市汉阴凤堰梯田保护利用条例(起草稿)》立法论证调研,并组织各村群众代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参会人员认真研读了起草稿的详细内容,结合村......[更多详细] |
|
汉阴明城墙(含文峰塔)保护修缮项目开工 |
本网讯(通讯员 黄智发)4月26日,汉阴城墙(含文峰塔)保护修缮项目正式开工。汉阴明城墙始建于1465年,现存西、南城墙及西门段900米,是陕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城防建筑;文峰塔建于1873年,“城上塔”景观全国罕见,二者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该修缮项目计划工期24个月,总造价1......[更多详细] |
|
乡间石磨 |
刘丰歌农具,农耕文化的代表,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和汗水。因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农具。陕西南部山区使用的农具,因其独具山区特色而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它们像一群敬业的舞者,在陕南山地这个舞台表演了数千年。石磨,在秦巴山区几乎是每家必备的农具。农家或咸或淡的......[更多详细] |
|
陕西省第三届《千年古镇诗意蜀河》摄影大赛结果出炉 |
本网讯(通讯员 潘定安)备受关注的陕西省第三届《千年古镇诗意蜀河》摄影大赛历时一年,共收到省内外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作品千余幅,日前经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评选,共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入选奖15名。其中,一等奖杨振军《修与建》组照解读发展变迁中的蜀河古镇。本次......[更多详细] |
|
我记忆里的小北街 |
通讯员 熊彬彬小北街位于安康中心城区老城东北部,北邻汉江,南接老城核心区。因街道狭窄且位于大北街东侧,规模较小,故得名“小北街”。小北街的原名本叫宝丰街。清康熙五年,在此段城墙间开了一处城门,并命名“临川门”(后也称小北门)。此城门的开启,不仅为与之相邻的“通津门”(现大......[更多详细] |
|
百年小吃香飘古镇 |
通讯员 彭召伍“高姐,明天早上6点我来拿10个油糍给摘茶的人当早点。”“好,我给你留着。”随着采茶黄金季的到来,中国紫阳“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动如期开启。此时,在焕古集镇经营油糍和麻花小店的高德桂也忙得不亦乐乎。高德桂每天起早贪黑,除帮丈夫泡米打浆、准备食材、炸油......[更多详细] |
|
文化中国行 | 竹马承古韵 非遗绽新彩 |
通讯员 马洪玉 王舒 但汉宁 储亚诺 文/图晓道竹马是流传于岚皋县佐龙镇的传统民间艺术。逢年过节,身披胄甲、手持长鞭的孩童们装扮一新,纷纷跳起晓道竹马,铃儿清脆响,战旗随风摇,挨家挨户为老百姓送上节日的祝福。今年在岚皋县佐龙镇晓道片区,一群身着仿古骑兵服饰、手持长鞭的十几岁孩......[更多详细] |
|
皇茶院的春分 |
通讯员 黄志顺3月20日,春分。春日融融,春山萌动,张显华又端着茶杯来到茶园看看长势。担心前些天的倒春寒冻伤茶芽,几乎隔天就要来看一回,他把这片茶园当幺儿一样疼着,当长者一样敬着。张显华家住紫阳县城关镇青中村,小地名皇茶院。他的茶园就在家门前,去年冬天施下的羊粪显现了效力,......[更多详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