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黄洋河源
2025-10-17 10:43:40  来源:本站原创

□ 王仁菊ReJ安康新闻网

溯洄寻源ReJ安康新闻网

黄洋河的最早地理志记见于《太平寰宇记》,称之为“黄羊水”,于唐初与平利县邑名同期载入文献。黄洋河之名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县志,因何更名黄洋河,尚无据可考。有观点推测,可能与河水颜色或形态有关:洋,水之大者。以古人命名习惯,或喻河流水量充沛、水势奔腾不息之意,或寄寓川流漫阔、泽被万物之愿景皆有可能。ReJ安康新闻网

作为平利境内四大主干河流之一,黄洋河如大地舒展的血管,于群山褶皱间蜿蜒如练,承载着一方山水的灵秀气韵,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远去。ReJ安康新闻网

黄洋河发轫于龙须垭的崇山峻岭,初以“清水河”之名苏醒,携着山涧的清凉漫流而下,行至洛河街,它迎来发源于药妇山的洛河,两水相融,水势立即宏阔许多;继续向前,至罗家堡附近,发源于界岭的南坪峡河又携着峡谷的幽趣汇入,当地人习惯将从源头到此的河段,统称为“洛河”。ReJ安康新闻网

黄洋河继续往东北,进入旧洛河区迎太乡地界,自西南群山间蜿蜒而来的线河,带着沿途村落的烟火气注入“洛河”。两河迂回相拥,奇迹般地漾出一汪半月形“池塘”,线河如缎带般穿塘而过,将其分为东西两岸:西岸名莲花台,东岸称狮子坝。ReJ安康新闻网

四水归元,至此终成气象。黄洋河不舍昼夜,蜿蜒奔涌,依次漫过洛河的晨雾、大贵的田畴、老县的古筒车,纳沿途大小支流,又携三阳镇尚家坝寨岭所出胡河,过蒋家坪入汉滨区界,而后流经财梁,绕毛坝田园,于县河口下方约50米处,纳发源于平利女娲山的县河,过迎风坝,穿张滩镇奠安塔后,朝着汉江的方向,奔赴一场更壮阔的旅程。ReJ安康新闻网

这,便是黄洋河最动人的开篇:以万千细流的执着,写就一条河的史诗华章。ReJ安康新闻网

人文拾珠ReJ安康新闻网

溯源而下,黄洋河全程126公里的奔袭里,每一条支流相汇,都是一次水量丰盈,更是一次地域灵气的交融。岁月沉香,于沿河两岸留下诸多人文遗珍,最富故事的所在地当属旧迎太乡、狮子坝与莲花台,三地的往事交织着历史的厚重与传说的奇幻。ReJ安康新闻网

莲花台与狮子坝隔水相对,站在莲花台仰望狮子坝,山势如坐卧雄狮,苍木为鬃,骄阳为芒,威风凛凛!侧观又似雄狮低头畅饮塘中清波,威憨并蓄间又有几分灵性。ReJ安康新闻网

登上狮子坝俯瞰莲花台,扇形台地自山脚徐徐铺陈,层层梯田如莲迂回叠升:春来新绿漫卷,秋日金浪翻涌,宛若盛放的彩莲,若逢雨后初霁,薄雾里活脱脱一幅曼妙的水墨莲韵。因水源优势,当地产出的莲藕洁白如玉,质佳味美。ReJ安康新闻网

黄洋河过洛河入大贵地界,五株参天水麻柳成了独特天然界标,界名便谓之“五棵树”。ReJ安康新闻网

以树为界并不多见,多少有些随意,一些往来行客不免揣度:若古树枯毁,界岭岂非牵扯不清?可百余年光阴流转,这五棵大树始终苍劲繁茂,未见半分衰容。据几位河畔老者追忆:自他们幼时,这五棵树便如今日这般高大挺拔,冠盖如云,一字排开斜斜探出身子,把流经的河道大半遮蔽在浓荫里。他们的童年时光,多一半也珍藏在这浓荫里,如今乡人多外出谋生,城乡两头奔波,唯留老人与老树相守经年,成了黄洋河畔最长情的守乡人。ReJ安康新闻网

再往下,黄洋河过大贵入老县地界,河道在此处拐出一道柔和的弧线,岸边一片规整的良田骤然铺展,谓之“筒车坝”。ReJ安康新闻网

“筒车坝”良田面积不过五十余亩,相较于黄洋河流域连片成势的百亩沃野,不过是农耕画卷里的一角小巧图景,可在通晓黄洋河农耕史的人眼中,却犹如一枚嵌进田垄深处的文明烙印,不仅是该流域古灌溉文明的鲜活印记,而且蕴藏着古人借水力兴农的智慧密码。ReJ安康新闻网

据现存零星资料记载,古时黄洋河流域虽然水源充沛,但是河道与农田间的地势落差,“有水难用”成了困扰千年的农耕瓶颈。很长时期里,沿岸百姓只能“靠天吃饭”。隋时,筒车灌溉技术被引入此地,当地人迅速走出守着大河盼甘霖的困境,及至唐初设县,这项技术得以广泛普及并不断改良,逐渐形成“多车联动”的灌溉体系,让许多“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福泽一方。ReJ安康新闻网

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水利工程广泛运用,筒车退出了农耕舞台。如今站在筒车坝的田埂上,已难寻古筒车吱呀转动的身影,唯余河畔老人口中“筒车灌田”的旧故事,仍在诉说着曾经的热闹与繁荣。ReJ安康新闻网

黄洋河行至老县蒋家坪,绕过凤凰茶山背后的铜皮沟,便进入汉滨区地界。铜皮沟本是寻常山坳,无特别景致,受黄洋河水脉滋养的凤凰茶山,因一段传奇故事,成了此间人文一景。ReJ安康新闻网

山脚那株透着岁月古意,又裹着缥缈仙气的老鹰茶树,便是故事的文眼,这株老鹰茶树,树龄已近一千三百年。当地老辈人代代相传:武则天称帝前,曾赴房县途经凤凰茶山,行至古茶树前,见树势参天,枝繁叶茂,乡人正采摘鲜叶以煎煮饮用,称可健体疗疾。武后好奇驻足,片刻间便觉连日奔波困乏消散无踪,整个人神清气爽,恰在此时,一只凤鸟自云端翩跹而来,口衔碧绿茶枝绕树盘旋飞舞,远方天空随即云雾缭绕,紫气升腾,一派祥瑞之景。武后见此异象,视作吉兆,心下大悦,当即口授懿旨封老鹰茶树为“茶王”。ReJ安康新闻网

因着这则神奇传说,早年山乡缺医少药时,乡邻若患病痛无力求医,便会到老鹰茶树下虔诚拜谒,然后采摘鲜叶煮水饮用,病痛竟奇迹般好转。久而久之,“老鹰茶能治百病”的说法在当地传开,后有人采了茶叶送检,其“药效”之谜得以揭开:此茶性甘凉,兼具消食化滞、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明目醒神等功效,且闻之有兰麝之香,既是佳茗,亦是良药,堪称“茶药同源”的上品。ReJ安康新闻网

至今时,当地人仍亲昵地称其为“长寿茶”,常于春上采摘几捧嫩芽,制成绿茶珍藏待客。ReJ安康新闻网

流经岁月ReJ安康新闻网

如果说,黄洋河的百余里河道是自然与人文共同织就的锦带,那锦面上的纹样,远不止藏于水源深处、嵌于界岭风光里的人文烙印,更有散落于时光长廊里的商道足迹,串起山水背后的岁月悠长。ReJ安康新闻网

作为汉江重要支流,黄洋河自古便是金州(安康)通往巴蜀的水路要冲。宋代史料明确记载:金州“西通梁州,南接巴郡”,黄洋河正是这一交通网络的关键节点。早在晋代,沿线百姓便引入筒车灌溉技术,流域内农业渐兴、商贸繁茂,水产、山竹、优质木材及茶、漆、麻等特产,借水运之便远销各地,成就了“物阜民丰”的盛景。ReJ安康新闻网

更鲜为人知的是黄洋河还曾是重庆大宁盐城食盐运输的重要支线。亿万年前的地质演变,在巴山深处孕育出富含氯化钠的大宁卤泉,自先秦起,先民便汲泉煮盐,食盐沿水陆交织的商路,远销川、陕、渝、鄂、滇、黔等地。大宁因盐而兴,至清代跻身中国“十大盐都”,直至20世纪90年代传统制盐业退出历史舞台,延续数千年的卤泉至今涌流不息,默默诉说着古老商道的岁月沧桑。ReJ安康新闻网

大宁即今巫溪,与平利八仙镇相邻,黄洋河上游的洛河、八仙一带,许多人家祖上都曾以运盐、售盐为生,有盐商、盐贩,也有单做脚夫的“盐背佬儿”。无论经陆路、水路运至黄洋河上游的食盐,均通过河运抵达汉江后转运至南北各地。ReJ安康新闻网

洛河镇南坪街白云寺遗址的《过水坪》碑刻,便以“林下支锅炊饭客,道旁背笼贩盐人”的诗句,为这段商贸史留下了最写实的注脚。诗中水坪乡的南坪峡河,正是黄洋河上游的四条主支流之一。ReJ安康新闻网

清代《兴安府志》亦载,黄洋河上“舟楫往来,商货辐辏”,足见其于繁荣流域商贸的枢纽作用。事实上,黄洋河航行,止于20世纪70年代,只是规模和方式不同往昔,只剩“放排”一项营生,用于摆渡及运输竹料、木材,偶有乘竹排于深水处撒网捕鱼者。如今沿河徒步,偶尔还会遇到早年以河运谋生的老黄洋河人,他们自称为放排人。ReJ安康新闻网

溯源回望,河水汤汤,黄洋河早已化作连接地域根脉的时空纽带,悄然串联起一部生动的“活态档案”,成为承载身份与记忆的符号,为整个流域注入了珍贵的“根源性认同”,为守护和发展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ReJ安康新闻网

责编:徐思敏|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