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飒 通讯员 陈帆
汉滨区红旗小学自1964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处处润红色 人人树旗帜”为办学理念,以“让优秀成为习惯”为校训,在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示范小学”“省级文明校园”“安康市示范小学”等多项殊荣,让师生真正享受到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坚持党建引领 营造浓厚红色氛围
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是红旗小学坚守的德育核心。学校由党支部书记史蓉带头,以全体党员教师为骨干,创新打造“1234”党建品牌,为育人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一个中心”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教师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与生活,通过课堂渗透、社区志愿实践等载体培育学生品德,党员教师以人格示范实现育人目标。“两个基本点”聚焦党建与教学融合。通过与安康学院合作开展“双师型”培训、组织党员参与送教下乡等活动,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又深化学生德育引导,推动教学质量跃升。“三个引领”强化发展支撑。政治思想引领以“三会一课”夯实理论基础,创新发展引领以智慧黑板、校园网络等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组织作风引领通过党史学习与红色课程培养师生爱国情怀。“四个围绕”筑牢党建根基。围绕思想建设以“党员示范岗”“主题党日”凝聚合力;围绕能力建设通过课题研究、“双培工程”培育骨干;围绕服务建设依托家校座谈、志愿活动回应需求;围绕廉政建设以“清廉校园”创建和责任书签订筑牢师德防线。同时,学校融合红色教育与新教育理念,构建“123456”德育思路,推动红色理念深入人心。
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围绕红色教育主题,在课程构建、氛围营造、校园环境等方面全方位融入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
在班级建设中,学校狠抓班集体组织和制度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每个班级都有独特的红色文化角,展示着革命先烈的事迹、红色故事等,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与感染,班级里处处洋溢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活力。
学校尤其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营造关爱特殊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在节假日开展大型关爱活动,对无法到校的儿童实行教师轮流送教上门制度。学校还为言语智力双重残疾儿童组建专项送教小组,定制个性化教学与康复计划,教师团队持续开展语言训练、思维培养等送教服务,并将那些有绘画天赋孩子的作品装订成画册。此举不仅温暖了特殊儿童心灵,更获得中央残联领导的高度赞誉。
挖掘资源精华 构建红色育人体系
课堂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红旗小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精华,制定红色教学案例,制作红色教学课件,开展红色教学实践活动,形成了立体式、特色化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让“思政”与“课程”融合,实现专业教学与红色文化的巧妙结合。
学校组织教师研发了18种德育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与各学科课程紧密融合。通过导读课、阅读研讨、社团活动、阅读大赛、经典诵读、跳蚤书市等多种形式,让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校内形成了热爱读书、崇尚红色文化的良好风气,不仅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更新,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校多名教师在“德润安康”优质课评选等教学竞赛活动中屡获佳绩。
同时,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各类课程,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分工表规范公示。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学校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修订完善《红旗小学教育教学规范》《备课作业检查制度》等系列制度,通过班子会、教师大会、教研组会分层级组织学习,确保教师知晓率达100%。科学制定校历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反馈—改进”的计划管理闭环。实施“领导包联蹲点制”,让管理网络下沉,深度参与教学管理全过程。
在备课管理上,严格落实教案“七步骤”、课堂“五环节”,要求教师写详案,鼓励骨干教师创新备课,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结合,建立“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的备课检查机制,并结合推门听课进行评价反馈。上课管理中,严格执行课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倡导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每学期开展校级示范课、青蓝工程展示课等活动,由校长史蓉牵头,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辅导与考评工作中,制定培优补弱方案,规范考试管理,控制考试频次,执行等级评价,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此外,学校还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要求,严格执行作业公示制,一二年级无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课后服务开设16个社团,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建立“控辍保学台账”,控辍保学达标率100%。落实残疾儿童和贫困儿童补助,心理健康普查全覆盖。
开展特色活动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为了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的血脉,红旗小学以爱国教育为主旋律,将德育工作放在教育首位,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红色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激发爱国真挚情感,丰富生命体验。
学校定期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致敬英雄”等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教育活动,着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将红色元素、红色精神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体系,让浓浓的红色文化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在各类大型活动中,总能看到红旗学子的身影。学校连续三年参加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深受社会各界和网友的好评。在安康新民风建设MV和安康市少儿春晚节目中,红旗学子用饱满的热情展现着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学校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实践。每学期的研学旅行,有参观三沈纪念馆,感受文化名人的家国情怀;有重走红军道,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有参观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红旗小学的师生们饮水思源、担当奋进,把红色文化融入灵魂和血脉,在新时代的教育长征路上稳步前行。
在红色教育的引领下,红旗小学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特色。学校将校规与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利用“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校内新生事物、好人好事。《红旗晓报》成为学校师生喜爱的刊物,师生踊跃投稿,实现了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
为了构建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制定相关规定,夯实家校共育基础。每学期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及时回收回执单,定期召开家长会,利用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平台实现家校互联互通。家长学校扎实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亲子共读等活动,架起了家校和谐沟通的桥梁。针对留守儿童群体,学校打造“以校为家”温馨氛围,在端午、中秋等节日开展慰问活动,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对于脱贫户家庭留守儿童,学校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定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困难,提供精准帮助,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温度。
学校还坚持榜样教育,每月评比“五星小旗手”“美德少年”;每学期评比“书香教师”“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等。对表现优异的师生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师生向先进榜样学习,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如今的红旗小学,校容校貌焕然一新,阳光奋进的师生团队已然形成,学生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站在新的起点上,红旗小学全体师生将继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让信仰之火生生不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