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孝波 张彬
在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汉滨区建民街道忠诚村种植基地的“幼苗托管所”里,智能化技术稳稳占据着“C位”。
一台机器每小时可完成近6000株育苗基质的填充;3亩地的育苗大棚仅需一人便能管理;就连培育好的种苗,也能坐上“电动车”平稳送到田间地头。全自动育苗播种系统与智慧农业监控系统,生动诠释了设施蔬菜从“体力劳动”向“智慧劳动”的转型。
10月14日,基地育苗室内机器轻鸣,技术员曹峰正熟练地操作一台单通道纸钵机。一个个填充饱满、切割均匀的基质块,在育苗专用纸的包裹下,从出口源源不断“奔涌”而出。
“‘三分种苗七分收成’。”曹峰轻轻拿起一块圆柱体基质表示,“这种纸钵可以自然降解,秧苗的根系能直接穿透钵体生长。与传统穴盘育苗相比,纸钵育苗最大的优势是不窝根、无缓苗期,因此移栽成活率特别高。”他补充说,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的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所培育的种苗更是根系发达、苗情健壮,移栽后产量显著提高,深受周边农户的欢迎。
“工厂化集中育苗的优势,就像现代工业流水线对比传统手工作坊一样突出。”曹峰一边介绍,一边将装好基质的纸钵整齐码放入穴盘中准备播种。他表示,园区采用订单销售模式,眼下主要培育有莴笋、白菜、甘蓝等各类菜苗,供应安康周边市场。
除了机械化的育苗环节,日常管护的智能化水平同样不凡。走进基地的育苗温室大棚内,满眼葱茏、生机盎然。58岁的园区工人汪金利正对莴笋苗和白菜苗进行管护。在这里工作后,她已经熟练掌握了育苗种植、管理等全套技术。
“过去的设备比较老旧,费工又费力。现在只要按一下遥控,浇水、施肥这些活儿就能轻松完成。”说着,汪金利轻点手中的遥控器,一台大型滴灌设备随即缓缓移动,将科学配比的肥水均匀喷洒给每一株菜苗。正是借助这套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精准供给”,这3亩育苗大棚的管护工作,她一人便能轻松应对。
“这座育苗温室大棚的‘智能化’究竟体现在何处?”技术员曹峰给出了答案:“核心在于一套由温室高压喷雾系统与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系统共同构成的‘精准供给’体系。”酷暑时节,高压喷雾系统能快速为大棚降温增湿;而水肥一体化系统则将灌溉与施肥合二为一,把水分和养分精准、均匀地输送到菜苗根部,从而确保种苗健壮、长势整齐、病虫害少,成活率远超传统方式。
从“凭经验”到“靠数据”,育苗生产逐步告别“靠天吃饭”。这座育苗温室大棚分布着多组传感器,可以实时、远程监测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环境数据,并即时传输至云端平台和手机APP上。一旦某项数据异常,系统便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可远程调整设备参数或现场处置。如今,整个种苗生产过程已实现“一屏掌控、精准管理”,育苗温室大棚真正拥有了“智慧大脑”。
智能化的触角不仅覆盖育苗与管护,更延伸至种苗的运输环节。在育苗温室大棚旁,一条笔直的轨道贯穿通道。汪金利按照订单将菜苗装箱后,将运输任务交给了轨道上的无人推车。装车完毕,她按下“前进”按钮,小车便平稳驶向棚外,将菜苗送往指定地点。
“现在连菜苗都能坐上‘小车’了!”汪金利笑着说,“这辆无人推车一次能装5000余株菜苗,以前运输这么多菜苗要来回跑上十几趟,现在一趟就解决了,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劳动强度。”
这个种植基地的生动实践,已成为汉滨区以智能化赋能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样本。近年来,汉滨区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目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通过引入并应用一系列先进农业技术与装备,显著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张开军表示:“我们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蔬菜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智慧化管理模式,力争将汉滨区打造成为陕南地区乃至全省设施蔬菜智慧化生产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