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凌霄
在安康,蒸面是一种家喻户晓的食物。它以面粉为主料,添加少许食盐,加水调成面浆,上笼蒸熟、切条。再配上豆芽,淋上蒜汁、芝麻酱、油泼辣子,以及用多种香料熬制的醋汤,便可上桌食用。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今安康)曾以“贡麸”闻名,这被视作蒸面的雏形。明清时期,汉江航运兴盛,南来北往的商贾与码头工人云集于此,江边遍布各式小面馆。他们将面糊蒸熟切条,佐以辣椒油、醋汁食用。这种朴素的面食,在岁月流转中不断改良,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安康蒸面,深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安康蒸面历史悠久,百家百味。大体上有东关、西关之别;具体而言,面的软硬宽细、是否添加芥末、醋汤;是否以豆豉熬制、搭配哪些香料等细节,无不代表着一方食客的偏好。冬天,不少摊主会支起炉灶,将醋汤熬得热气腾腾。无需赶巧,只凭这份暖意,随时走进店里,都能吃上一盘适合冬日的蒸面。许多店家四季都备着一口大桶,盛着蒸面的“黄金搭档”苞谷糁。食客可自行舀上一碗,温润的粥体化解了蒸面酸辣的浓重,融合出更醇厚的香气,裹挟着粗粮的质朴滋味,为这一餐画上圆满的句号。凉与热,浓与淡,不仅带给敏锐味蕾多样体验,更于市井烟火中蕴藏着一抹温情。
蒸面,出现在街头小摊,亮相于高档饭店的玻璃转盘,也萦绕在百姓家的厨房。疫情期间,当人们困于家中,面粉在安康人手中变幻出多彩花样,蒸面便是其中之一。从未在家制作过蒸面的家庭,也开始寻觅相似的炊具,全家人对照视频反复尝试,仔细琢磨面粉与水的比例。即便最终蒸出的面皮厚薄不均,没有豆芽便以土豆丝替代,一家人仍会在尝到那口筋道、那缕醋香时欢欣雀跃。蒸面,是安康人生活的索引,串联起生命中无数令人欢欣的片段,它是上学时悄悄带进教室的共享美味,是匆忙上班途中的暖心早餐;是平淡日子里的寻常选择,是温馨时刻的见证,也是困顿岁月中的暖心陪伴。那熬过的酸、喷香的辣,娓娓道出秦巴汉水之间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蒸面,更深深植根于每个安康人的心中。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惦念这一口家乡味。每当尝到外地调料“只辣不香、单薄寡酸”时,总会不自觉脱口而出:“我们那儿的醋……”“我们那儿的辣椒……”话音未落,人已怔住。对家乡的深情,早已藏在这盘看似寻常的蒸面里,那是佐料与火候的精细把握,是褪去涩味、碰撞出香的巧思,以恰到好处的“刚刚好”,融入每个安康人普普通通的一天。这一切,在离开安康之后愈发清晰。于是,蒸面随着无数游子走出安康,成为远在他乡的安康人收到的真空包裹,也成为驻外同事带回的一份份心意。精心打包后,蒸面味道如初,仿佛在轻声叮嘱远行的人:“好好生活,照顾好自己。”
安康人与蒸面之间“双向奔赴”的故事,仍在无数角落延续。它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生命的陪伴、生活的慰藉。对游客而言,蒸面也是了解安康这座不温不火、杂糅百味之城的一个生动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