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桃
秦巴山脉耸峙,白河河水流淌。白河县城关镇以“文共体”建设为切入点改写基层治理篇章。如今,镇域街巷间,“志愿红”成亮眼风景。志愿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让小镇焕发文明活力。
从“零散作战”到“协同攻坚”
往昔,白河县城关镇志愿服务虽非空白,但长期“各自为战”。社区、学校、企业志愿队伍各自为政,服务资源分散、活动碎片化,难成规模效应,也无法精准满足居民需求。
志愿者服务后合影留念
为打破壁垒,白河县城关镇以“共”字破题,推动“双报到”工作机制与志愿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岗位、参与治理。在此机制支撑下,白河县城关镇实施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文明共创四大举措,营造人人参与氛围。如今,以镇党委为核心,整合村、社区网格等多方力量的志愿服务网络基本成型。“双报到”党员成重要力量,发挥专业特长、对接群众需求,与各类志愿队伍协同配合,形成“一核多元、协同发力”的基层服务新格局。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是白河县城关镇“文共体”宗旨。为实现该目标,白河县城关镇创新开展“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队伍接单—居民评单”闭环服务体系,让志愿服务“按需配送、精准送达”。
“爱心妈妈”和小朋友互动
在这一机制保障下,白河县城关镇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生机蓬勃:“夕阳红”护银龄项目组织助老服务队定期上门,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居家清洁、陪伴关怀等服务,还推行“爱心门铃”计划,为特殊老人装一键呼叫装置,构建居家安全守护网络;“爱心妈妈”护成长项目依托亲子教育服务队与学校教师打造“四点半课堂”和周末兴趣班,提供课业辅导,开设素质拓展课程,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看护难题,关怀特殊儿童群体,构筑青少年成长“第二家园”。
从“口号宣传”到“民生实事”
“文共体”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居民。在白河县城关镇,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织就民生“暖心网”。
在民生服务上,环保服务队成“清洁卫士”,设每周五为“环境整治日”,组织居民清理河道垃圾、修剪绿植,治理卫生死角和河道污染,让“美丽城关”成现实。文艺骨干服务队以“文艺之风”润泽社区,挖掘民俗资源,组建文艺团体,节假日举办演出,活跃文化氛围、增进邻里情感、营造和谐社区。“文旅使者”依托当地山水文化,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提升旅游体验和对外形象,推广文旅资源、助力乡村产业,让志愿服务赋能地方经济、传播地域文化。
从“局部亮点”到“全域新风”
白河县城关镇“文共体”建设使志愿服务实现质的飞跃。过去,志愿服务靠基层干部推动,是“干部唱戏、群众围观”的单向模式;如今,通过机制创新与社会动员,形成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局面。狮子山社区招募组建了由退休教师、在职党员、热心居民等构成的多元化服务队伍,呈现“人人愿为、人人可为”景象。
志愿者搀扶行动不便老人
同时,志愿服务从“城市独有”变为“城乡共荣”。以往资源集中在城市社区,如今全镇16个村(社区)都建立了特色服务队伍。农村志愿服务队开展农产品助销、留守关爱、乡风文明等特色项目,让文明新风覆盖城关。这两个转变标志着白河县城关镇志愿服务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的系统性提升,构建起城乡联动、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志愿服务新格局,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活力。
如今,秦巴山下的白河县城关镇,正被“志愿红”点亮。每一位志愿者的平凡善举,都是一束文明微光,而万千微光汇聚成炬,正照亮小镇迈向更美好未来的道路。这份基层治理的“城关经验”,像一颗饱满的文明种子,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绽放出属于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