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张乔 殷婷
最近70多岁的袁朝政大爷心情格外舒畅,好心情不仅仅来自身体的舒适,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来回一趟30多公里去卫生院检查的路程。
袁大爷所在的乌药山村,地处巴山脚下,现在村卫生室不仅有了彩超、心电图和常规化验检查等设备,而且每天都会有一名医生、一个检验员和一个护士在卫生室为村民们服务。
“本来只是做个简单的检查,谁想到查出了大问题。”袁大爷回想起前段时间在村卫生室的就诊经历,至今仍觉得庆幸。那天,村卫生室医生在一次常规检查中,在泌尿系彩超检查中识别出袁大爷膀胱内隐藏的结石,随即启动转诊机制,迅速将袁大爷送往医共体总院完成膀胱镜手术。术后,袁大爷回到“家门口”的卫生室继续接受护理和定期更换尿管。“以前,这种康复治疗都只能去医院。现在,村卫生室也能做,省钱又省心。”袁大爷的话,道出了平利医共体建设最朴实的成效。
在探索医共体建设的过程中,平利县面临着诸多医疗难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百姓看病常常要奔波到县城甚至更远的地方,不仅费时费力,还增加了经济负担。
2024年,平利县以“四统”建设路径组建了1个医共体,实行“1个总院+4个院区+11个分院”编织了一个庞大而紧密的医疗服务网,让县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作战”,携手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筑牢基层医疗“网底”
在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以及“县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技术薄弱、医务人员服务能力不足”等方面,平利县围绕“县级强、镇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目标,夯实村级网底能力。
八仙镇乌药山村卫生室,地处大山深处,虽然是一个小小村卫生室,却成为全县医疗水平首屈一指的村卫生室。
在这里每天有3名医护人员在岗值守,服务范围辐射周边5000多村民。村民能够进行心电图、彩超、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像袁朝政大爷这样的受益村民在乌药山村越来越多,紧密型医共体这一概念在这片土地上越发深入人心。
广佛镇秋河村常住人口有1300多人,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开展后,县上对该村卫生室进行了重新装修与升级改造,两层楼房整洁干净,村民的就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55岁的村医吴昌盛乐于见到这样的改变。
“以前村卫生室环境差,村民们也不注重卫生习惯。大病小病都要抗一下。”他说道。让吴昌盛想不到的是,一件事改变了村民们的思想。68岁的村民洪余立患有高血压,停了一段时间药,结果在一次钓鱼时,晕倒在回家的途中,在被其他村民救助后送往村卫生室,诊断为脑出血。虽然得到了及时的救助,但现在仍在医院里进行康复。经过这件事,周边的村民们都意识到要重视慢性病管理。“现在村民们都积极参加体检,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为了方便交流,平利县医共体还专门建立了微信群,将镇卫生院的医疗人员、各个村卫生室的村医以及县级总院的医疗专家都拉进群里,实时进行医疗交流互动。吴昌盛说道,“如果在看病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我会第一时间在群里找县镇专家进行咨询,都能及时获得专家的指导。”
兜牢基层“网底”,平利县加快推进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加大对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投入力度,实现总院—分院—村卫生室三级联动。各镇分院定期组织村医参加培训,以慢性病管理和中医药适宜技术为重点,通过分级随访机制,确保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持续提高,同时加大对健康档案的动态管理,确保重点人群档案完整。
打造首诊“前沿阵地”
“网底”兜牢之后,第一道关口就是“首诊”。
乌药山、秋河等村卫生室把群众“留”在了家门口,但急病、慢性病急性发作、体检异常转诊,还得有人“接棒”。
在平利,接过这一棒的,是11所镇卫生院,这些分院既要守好群众的首诊大门,又要做好县级总院的“承上接下”,让常见病、多发病止步镇级,让急危重症有序上移。
“同样是拍CT,县医院110元,我们90元;两小时出报告,DR一小时。”八仙镇卫生院院长韩涛用两张收费单做比对,把“县域医疗次中心”医院定位说得明明白白:“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二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
韩涛的底气来自医共体总院开出的“十条帮扶”清单:人才培养、专家下派、远程诊断、手术带教、设备更新……短短的时间里,11所镇卫生院就此“换芯升级”。
“我是今年5月到八仙开展帮扶工作的,来到这里后,差不多开展了数十台骨科相关的大小手术。”来自医共体总院的骨科医生黄仕林说道,今年5月他到八仙镇分院开展帮扶工作,进行常态化坐诊,助力八仙分院提升骨科治疗水平。“将病人留在镇一级卫生院,能最大程度为病人提供便利、节省费用。”黄仕林表示。
也就在今年,他为八仙镇一名患者实施了胫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骨科手术,主要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管B超、CT检查等。住院治疗费用为7500余元,与县级医院治疗相比,患者选择镇卫生院治疗可节省总费用4000元。
去年,八仙镇老年人来院体检率仅为20%,今年总院推出“两补三优”政策,上半年体检率冲到35%,异常病例48小时内转诊率为100%,72人通过体检转入慢性病管理,实现“医防融合”闭环。
同样的故事也在广佛镇卫生院上演。总院超声医学科专家常驻广佛,心脏彩超技术实现了“原地升级”,5至8月完成522例,同比增长76%。
“过去做不了的检查、判不准的诊断,现在镇里就能解决。”广佛镇卫生院院长魏传周说,“现在我们遇到急难重症病人也不慌乱了,如果有外科手术需求,医共体总院会派医生到广佛协助完成,如果是危重病例,总院专家会帮我们开展会诊。”目前,广佛镇卫生院按照总院工作部署,对全镇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服务。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卫生院医生会携带体检设备前往村卫生室为其进行体检,并安排专车接送。
在总院的帮扶带动下,各分院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9家分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2家达到推荐标准;中医馆覆盖率100%,建成7个名医工作室。通过人员下沉、技术帮扶、远程诊断等方式,分院诊疗病种范围扩大,手术种类增加,检验检查能力增强,群众在基层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从乌药山到八仙,从秋河到广佛,一条“村级稳、镇级活、县级强”的县域医共体通道,正把“看病难、看病贵”变成“看病近、看病省”,也把“健康守门人”从口号写进群众日常。
统筹县域医疗“大盘”
“网底”兜牢、“首诊”接稳之后,更大的考题摆在平利面前:怎样让县、镇、村三级“一条心、一本账、一盘棋”?
答案被浓缩成一串数字—“14668”:1个医共体、4统建设路径、6大共享中心、6项服务能力、8个统一管理。这串数字,既是平利县域医疗改革的“施工图”,也是群众“看病不求人”的“密码本”。
平利县组建了1个医共体,按照“组织架构统建、资金打包统合、医疗服务统提、内部运行统管”的“四统”建设路径,建设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心电诊断、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消毒供应等6大共享中心,提升总院牵头、分院首诊、基层网底、医防融合、卫生应急、中医药服务等6大服务能力,实现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绩效考核、医疗业务、健康服务、医保管理、信息系统等8个统一管理。
通过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平利县医共体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
医共体投入6亿余元,用于县医院迁建、中医院改扩建、镇分院能力提升以及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采购了核磁、CT、DR、彩超等设备170余台,完成了公有产权村卫生室二期工程,预计年底将实现全覆盖。县级医院病床数量增至555张,同比增长13%,群众的就医环境得以显著改善。
其中,总院借助医疗设备的升级,拓展了50余项新技术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与综合服务能力。2025年1至7月,总院共完成三、四级手术594例。
为整合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总院制定了《医共体医疗资源下沉考核管理办法》,构建“双向考核”机制,明确下沉人员的待遇与任务。
依据分院的需求,遵循“一院一策”的原则,总院选派16名业务骨干前往11个分院,开展为期半年的坐诊、手术、带教等工作。各镇分院累计选拔9名业务骨干到总院挂职锻炼。
截至8月底,下沉的医务人员在各镇分院诊治患者达3786人次,开展手术24台,进行教学查房和讲课培训224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19项。
总院还建立了下沉专家绩效考核体系,将门诊量、手术量、转诊率等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到2025年,帮扶达标率要达到100%,推动下沉工作从“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
在治疗环节,总院充分发挥远程影像、心电诊断中心平台的效能,今年1月至7月,县上为各分院提供远程影像诊断累计达10756人次。“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模式使患者人均节省了检查费用,其中CT检查人均节约51元,DR检查人均节省12元。同时,该模式还让患者检查等待时间缩短了80%,患者切实从中受益。
从“小病不出村”到“大病不出县”,从“单兵作战”到“抱团会战”,平利县用医共体改革把三级医疗力量拧成一股绳。这张“上下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健康守护网,也将把“群众的‘医’靠”写进女娲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