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兵 通讯员 邓松
先后获评“全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全国政务服务最佳实践奖”“陕西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等;54项经验做法在中省层面复制推广,200项典型经验在省级及以上简报或专栏宣传刊发……
翻阅安康高新区的营商环境建设成绩单,一项项成果与数据令人瞩目。与之呼应的是一路上扬的招商势头——今年以来,总签约金额75.21亿元,引进投资超5亿元项目4个、超亿元项目18个。同时,有近30个意向投资项目正加速洽谈、蓄势待发。
在区域招商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地处秦巴腹地的安康高新区,何以赢得众多客商与企业的青睐?答案写在全区上下聚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坚实步履中。
强化“顶层设计”,高位谋划构筑“强磁场”
“营商环境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在今年9月13日安康高新区召开的营商招商工作推进会上,党工委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他旗帜鲜明强调,要打造更优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扎根、放心发展。
这一理念,深度融入高新决策层谋划与推进工作的每一步。他们深知,作为内陆地区,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突围,必须打造比肩甚至超越东部地区的营商环境“高地”。
为此,安康高新区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任双组长的营商环境建设委员会,组建“九大服务中心”,相继出台《安康高新区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方案》《安康高新区营商环境创新突破20条服务措施》等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文件,按月调度进展、按季对账目标,形成了覆盖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全链条服务的制度框架体系。
与此同时,全区还将抽象的营商“软环境”转化为128项可量化、可考核的链长责任制“硬指标”,通过清单明责、激励激活,充分发挥各链长单位在资源整合、产业研判、供需对接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并建立“周协调、月通报、季点评、年考核”督导机制,确保“软环境”建设有“硬抓手”“硬约束”。
“我们要打造的,不只是政策的洼地,更是服务的高地。政府要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用优质服务赢得口碑、擦亮名片。”安康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坦言。
招商引资中,安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领小分队常态化开展叩门招商,县级领导各负其责、全力推进,各部门统筹力量、比学赶超,对重大项目全程包抓、顶格协调、一事一议,确保问题及时解决、政策高效落地。
在全区“一盘棋”推动下,营商环境“最高新”的名片愈发闪亮。其探索构建的“三全服务体系”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服务零距离”创新做法在央视宣传推广;“打造营商综合体 深化一网通办”“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两项案例,获评全省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一等奖。
深化改革攻坚,刀刃向内打通“中梗阻”
一流的蓝图,需要一流的执行力来落地。安康高新区强化自我革命,打出营商环境“加、减、乘、除”组合拳,构建起“近悦远来”的发展生态。
服务做“加法”,构建亲清政商环境。依托“亲商助企日”“营商环境监测点”“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以及“12345”热线,建立县级领导、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三包三抓三促进”包联机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点对点”化解难题,去年以来,兑现各类产业扶持和政策奖补资金超1亿元。同时,严格把控“执法尺度”,整合13个部门执法职能,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从源头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守法诚信企业“无事不扰”。2024年以来,累计解决企业问题319个,调处涉企矛盾纠纷40余起,协调“双包一解”事项96项。
审批做“减法”,提升行政效能。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推行“红蓝章审批”“分阶段施工许可”“拿地即开工”等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6+X”改革模式,实现1052项行政审批事项和77项企业运营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出53项独具高新特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清单,办理时间同比压减76%,“最多跑一次”达成率99%,网上可办率97.7%。
“以前办施工许可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拿地即开工’,省了近3个月时间!”长期从事房地产开发,博元项目负责人钟卫娥对审批效率的提升感触很深。
信用做“乘法”,激发内生动能。将信用建设深度融入政务服务、市场监管、金融支持、民生消费全领域,建成全省首个市级公共信用平台与诚信示范街区,实现整条街区授信“秒批秒贷”,商户融资效率提升70%、资金周转率提高40%。在高新美食街等商圈试点推出“信用一码通”聚合支付,助力客流量同比增长超30%、营业额增长超25%,构建起“数据互通、制度衔接、场景融合、文化引领”的立体化信用生态,其创新实践入选全国“信易+”应用典型案例。
壁垒做“除法”,扫清发展障碍。针对“融资难”问题,构建“政银企担”协同机制,打造“秒批秒贷”服务体系,线下设立“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线上推出安康高新区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上线“科技E贷”等特色金融产品55款,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授信贷款超1.3亿元。针对“人才瓶颈”,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提供最高1000万元科研补贴和5000万元的项目资助,配套建设300余套高端人才公寓,完善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配套服务。
“在这里发展,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说起安康高新区的营商环境,轩意光电公司副总经理高亚丹由衷感慨。正因为如此,经她牵线,禾瑞光科技、伟创达电子、源渡光汇等多家产业链配套企业相继落户高新,实现抱团发展。
精准“选商育商”,延链聚群锻造“强引擎”
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最有发言权,其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项目落地和产业能级提升上。安康高新区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粗放招商模式,依托优良营商环境,聚焦产业链、价值链开展精准“选商育商”。
聚焦产业链,招商更“准”。围绕五大重点产业链、三大产业集群,精心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和“产业链图谱”。按照西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四个重点区域,以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新产业为主导,组建4个专业化招商分局,按图索骥,招大引强。围绕钒材储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引进投资50亿元的钒氮合金基地、3家国内知名药企配套项目。
强化专业性,招商更“精”。将招商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通过定期组织产业研究、政策解读、谈判技巧等专项培训,使每个招商人不仅“吃透区情、弄清家底”,更能掌握国际视野、数字工具和创新方法,真正实现从“业务人员”向“产业顾问”转变。
依托大平台,招商更“活”。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借势借力导入高端科创资源。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北电子信息基地、智能终端产业园等载体,打造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70个,新增“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支,累计建设省市级队伍19支,为高科技高成长性项目提供“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空间支持。
打好“口碑”牌,招商更“广”。“最好的招商广告,是落地企业的口碑。”高新区招商局负责人深谙“以商招商”之道。创新健全“全程帮办代办”机制,深化以商招商效能,建立与落地企业“每月沟通、季度座谈”的常态机制,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乘法效应。
陕西鼎澈膜科技公司签约后,园区随即指派“项目经理”全程跟进——从工商注册到施工许可,从临时用水用电协调到政策补贴申报,所有手续均由“项目经理”代办。“我们只需要专注筹备生产,其他事都不用操心。”企业负责人感慨道。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目前,安康高新区累计引进招商项目500余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6家、国内500强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5%以上。全区经营主体从2022年1.37万家增长到2.34万家,企业数从5914家增长到8880家,年均增长率超15% ,综合考核连续多年位居全市第一方阵。
汉水潮涌,风正帆悬。立足新起点,安康高新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越的环境、更加周到的服务,广纳八方来客,在秦巴大地续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