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人民医院 周小兰 李洪
随着季节转换,又到了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高发期。每年这个时候,儿科门诊都会涌入大量因发烧、咳嗽就诊的孩子和家长,大家总是充满焦虑和疑问:“医生,这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孩子烧这么高,会不会烧坏脑子?”“吃了药怎么还不见好?”
今天,结合《2025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和大家好好聊一聊儿童流感。
流感不是“大号感冒”,认清敌人是关键
很多家长会把流感和普通感冒混为一谈,这是第一个需要厘清的误区。
普通感冒:通常由鼻病毒等引起,症状较轻,主要是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很少出现高热和全身酸痛,通常一周内自愈。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主要是甲型和乙型)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的特点是:来得猛、症状重、传染性强。
儿童流感有哪些典型症状
1.高烧突起:孩子常常突然发烧,体温可达39至40℃,甚至更高,而且吃了退烧药后不久又会复升。
2.全身症状明显:大孩子会说自己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浑身无力。小宝宝则表现为精神萎靡、异常哭闹、拒绝玩耍、食欲不振。
3.呼吸道症状:会有咳嗽(通常是干咳)、喉咙痛、流鼻涕等症状,但在发病初期,这些症状可能不如高烧和全身症状突出。
4.其他可能症状: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在儿童中尤为常见。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警惕儿童流感
孩子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流感病毒更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脑炎、坏死性脑病、肌炎等严重并发症,这才是流感最危险的地方。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缺陷等基础病的孩子,是发展为重型/危重型流感的高危人群。
孩子中招了,家长怎么办
一旦怀疑孩子得了流感,保持冷静,科学处理是关键。
第一步: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当孩子出现高热、精神差等疑似流感症状时,建议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症状、体格检查,并结合流感病毒抗原检测(鼻/咽拭子,15至30分钟出结果)来明确诊断。早诊断是早治疗的前提。
第二步:核心治疗——抗病毒药物。根据《2025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抗病毒治疗是应对流感的核心,并且强调一个“早”字,最好在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开始用药。
奥司他韦: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有颗粒剂和胶囊剂型,需要医生处方。早期使用可缩短发烧时间,降低发生肺炎等并发症、住院率、重症流感和死亡的风险。请务必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通常是5天),不要自行停药。
玛巴洛沙韦:这是较新的单剂量口服抗病毒药,对于符合条件的年长儿童(年龄≥5岁儿童及成人),一次用药即可完成疗程,非常方便。
重要提示: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是杀灭细菌的,对流感病毒完全无效!只有在合并细菌感染时,医生才会建议使用。
第三步:科学家庭护理,助力孩子康复。
1.发热处理
药物降温:当孩子体温超过38.2℃,且伴有明显不适时,可使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2月龄以上)和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以上)是儿童首选的退热药。请严格按照体重计算剂量,不推荐交替或联合使用。
物理降温: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脖子、腋窝、大腿根部等部位,保持室内通风。切忌用酒精擦浴!
2.保证休息,补充水分
生病期间,让孩子充分休息是最好的“药”。不要让孩子带病上学或进行剧烈活动。发烧会使身体水分流失加快,鼓励孩子多喝水,也可以喝一些稀释的果汁、汤羹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观察孩子的尿量和颜色是判断是否缺水的好方法。
3.饮食与环境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如粥、烂面条等。孩子没胃口不必强迫进食。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家人佩戴口罩,做好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如何预防流感
1.疫苗接种:最强大的“防护盾”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2025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强烈推荐以下人群优先接种:6月龄至5岁儿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孕妇、60岁及以上老年人、罹患慢性病人群、医务人员、幼托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等。
疫苗通常在接种后2至4周产生保护性抗体。由于流感病毒易变异,疫苗成分每年都会更新,所以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最佳接种时间是每年9至10月,即流感高峰来临前。若错过最佳时段,整个流感季内接种仍有意义,可降低后续感染风险。
2.日常防护:养成好习惯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戴口罩:在流感季,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需前往,应佩戴合适的口罩。
咳嗽礼仪:教育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
增强抵抗力: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适度锻炼,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出现这些“警报信号”,请立即就医
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提示可能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必须立即就医:
1.呼吸急促或困难:呼吸频率增快,出现“三凹征”(吸气时锁骨上、胸骨上、肋间隙凹陷),或口唇发紫。
2.持续高热超过3天,伴有剧烈咳嗽、咳痰。
3.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迟钝、嗜睡、烦躁不安、惊厥(抽风)。
4.严重呕吐、腹泻:频繁呕吐,无法进食,出现脱水征象(如小便很少、哭时没眼泪、前囟门或眼窝凹陷)。
5.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
(本文根据《2025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要点进行科普解读,具体诊疗请遵从儿科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