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安康 > 安康
秦巴沃野捧出中国“芯” ——从“秦芋36号”跻身“国家队”看富硒马铃薯如何点亮安康产业新“薯”光
2025-11-20 09:29:11  来源:本站原创

记者 郭飒 实习生 武艳楠QvA安康新闻网

初冬时节的秦巴山区,田野间虽已不见马铃薯的丰收盛景,但在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实验室里,一颗颗马铃薯正在履行新的使命。QvA安康新闻网

“芽眼浅、薯形规整,加工时能大幅降低损耗,这是我们育种工作的重要突破。”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所长郑敏小心翼翼地托起一颗马铃薯向记者展示。QvA安康新闻网

这颗刚刚获得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的“秦芋36号”,是马铃薯品种管理改为登记制度以来安康市第二个跻身“国家队”的马铃薯品种,承载着秦巴山区富硒马铃薯产业破局升级的绿色希望。QvA安康新闻网

QvA安康新闻网
马铃薯新品种田间收获与“考种” 和“秦芋36号”样品QvA安康新闻网

“全能土豆”的科研攻坚之路QvA安康新闻网

“‘秦芋36号’是个‘全能选手’。”说起这个新品种的优势,郑敏如数家珍,“块茎干物质含量17.60%,淀粉含量13.50%,蛋白质含量1.36%,维生素C含量12.90毫克/100克,还原糖0.60%。”QvA安康新闻网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段长达15年的科研攻坚历程。QvA安康新闻网

马铃薯育种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马拉松”。每年5月到6月盛花期,研究人员就要开启“与花共舞”的精细作业:清晨细致剥除母本花药,上午10点准时采集父本花粉,11点进行精准授粉。“同一朵花最好完成三次授粉,才能确保杂交成功率。”郑敏道出了育种工作的艰辛与细致。QvA安康新闻网

抗病性始终是秦巴山区马铃薯育种的核心攻坚战。“晚疫病”如同马铃薯的“隐形杀手”,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叶子就像被开水烫过,导致严重减产。“很多外来品种在秦巴山区遭遇晚疫病侵袭,可能颗粒无收。”郑敏表示,而“秦芋36号”兼具中抗晚疫病和病毒病的优良特性,在国家区域试验中表现稳健,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QvA安康新闻网

在平利县八仙镇龙山村粮油单产提升示范基地,龙山村党支部书记黄俊去年试种了“秦芋36号”后欣喜地发现,同样的地块,亩产达到2299.56公斤,比传统品种增产16.03%。“以前夏季高温高湿,马铃薯都会因为病害严重而大幅度减产。‘秦芋36号’不仅没减还增产了。”黄俊说,“秦芋36号”的抗病性不仅省了工,还减少了农药投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QvA安康新闻网

在郑敏看来,这个品种的优势还在于其广泛的适应性:“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重庆东部都能种植,开发应用空间广阔。此外,获得新品种登记意味着品种合规化,为它在西南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合法保障。”QvA安康新闻网

QvA安康新闻网
马铃薯新品种的脱毒组培苗QvA安康新闻网

科技赋能,“土疙瘩”变“金豆豆”QvA安康新闻网

位于汉滨区晏坝镇的中公新型农业三产融合示范产业园内,以“早熟马铃薯+鲜食玉米+X”为核心的高效轮作套种模式正焕发出蓬勃生机。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中公农业公司创新运用“起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先进种植技术,实现了马铃薯亩产突破2500公斤,商品薯率提升至82%以上。QvA安康新闻网

这一创新种植模式有效实现了土地不闲置、收入不间断,将我市传统露地农业的“一地两收”提升为“一地三收”。当地农户欣喜地算起增收账:“采用新模式后,亩综合产值有望突破万元。”与此同时,中公企业依托“科研+基地+订单销售”的运营机制,成功推动农产品实现从“滞销”到“脱销”的转变。该模式不仅切实助力农民增产增收,也帮助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易推广的“中公模式”。目前,这一模式已辐射带动汉滨、紫阳、旬阳等县(市、区)的部分乡镇开展规模化基地建设,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动力。QvA安康新闻网

但更大的技术突破发生在实验室和试验田。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组培室内,科研人员正通过茎尖脱毒技术,让马铃薯实现“逆龄生长”。郑敏告诉记者,团队目前引进优质种质资源20余个,杂交创制优质无性系材料百余份,筛选出中早熟优系3个、中晚熟优系8个并通过国家或省级区域试验,形成了“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推广一代”的良性循环,构建了完整的马铃薯种业创新体系。QvA安康新闻网

记者了解到,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76.4万亩,在中高山区粮食生产中,马铃薯占据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品种退化、技术落后,马铃薯产业一直未能摆脱“大而不强”的困境。QvA安康新闻网

“农民自留种现象普遍,导致马铃薯退化严重,单产水平低。”郑敏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着力构建“脱毒种薯+高山繁种”种薯繁育体系,降低脱毒种薯生产成本,“使用优质种薯,马铃薯产量甚至可比自留种产量翻番。”QvA安康新闻网

与此同时,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还计划以镇坪马铃薯高山试验站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发展马铃薯优质种源扩繁基地,从源头保障种薯质量,推动安康马铃薯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型。QvA安康新闻网

QvA安康新闻网
郑敏正在进行马铃薯授粉工作QvA安康新闻网

“硒”望在田,产业迎新机QvA安康新闻网

富硒是“秦芋36号”的又一突出特点。实验数据表明:在天然富硒土壤种植,“秦芋36号”硒累积量可达0.351mg/kg(干样)。“在不额外施硒肥的情况下,‘秦芋36号’硒含量就能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要求,这是优异品种与独特风土的完美契合。”郑敏强调这一特性的珍贵价值,她表示,这也为开发富硒马铃薯产品提供了天然优势,团队将依托“秦芋36号”的富硒特性,推动产业链的延伸。QvA安康新闻网

与此同时,“秦芋30号”品种也迎来了产业新生。作为安康本土选育的经典黄肉品种,“秦芋30号”因其口感软糯香甜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镇坪、平利等中高山区已有多年种植历史。虽薯形较小且芽眼较深,但凭借独特风味成为安康“富硒高山小土豆”的代表。目前,科研团队正通过脱毒种薯技术与提纯复壮工作,恢复其优良种性,计划将其纳入富硒土豆品牌体系,打造“安康富硒黄土豆”地域标识。QvA安康新闻网

从百姓的“饭桌子”到市场的“货架子”,再到农民的“钱袋子”,安康马铃薯正在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升级。郑敏表示,他们团队将聚焦“科技+品牌+融合”三大方向,推动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一方面,继续强化育种创新与脱毒种薯技术,解决品种退化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早熟马铃薯+鲜食玉米+X”粮经轮作套种模式,提升土地综合效益。同时,拓展精深加工,开发富硒黄肉土豆、火锅土豆、土豆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并依托直播电商与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通“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QvA安康新闻网

在政策与科技双轮驱动下,安康富硒马铃薯产业正从“增产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为秦巴山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QvA安康新闻网

 QvA安康新闻网

 QvA安康新闻网

责编:杨一|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