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苏 通讯员 刘天天
秋色如练,金桂浮香。9月上旬,石泉县春潮广场上,紧张而热烈的气氛在秋日清爽中弥漫。石泉县首届“应急铁军杯”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技能比武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县的12支代表队、72名队员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速度与技能的交锋和专业与毅力的较量。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标语映照着参赛队员坚毅的面庞,也道出了这场比武的核心主题。这是石泉县检验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成果、提升实战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对全县应急救援体系的一次全面检阅。
原地着装
淬炼精兵点燃救援竞技场
9月9日上午9时10分,比武正式拉开帷幕。伴随器械轰鸣、人影穿梭,一场场精彩的技能比拼接连上演。
“开始!”裁判一声令下,参赛队员们如离弦之箭,迅速在原地依次穿戴全套防护装备。
“头盔系带要扣紧,防护服拉链需至顶端,手套必须完全包裹手腕……”裁判员一丝不苟,衡量着每一处细节。原地着装训练,正在与时间赛跑。
结绳技能比拼
着装完毕,队员迅速移步至绳架前。卷结、双股单结、双股8字结、蝴蝶结、单椅子扣,5个基础绳结在指尖翻飞中快速成型。在救援现场,一根绳索、一个绳结,往往是连接生命的纽带,是救援人员自身防护的“生命线”,也是保障被困人员转移安全的核心前提。
“多盘水带与洒水车协同连接”科目现场,两名队员身着灭火防护服,手持水带和水枪,如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指令响起后,参赛队员如脱兔般冲出。1号队员携带一盘水带,2号队员携带一盘水带和一支水枪,依次展开并连接。水带精准展开无缠绕,接口与水泵阀门秒级对接,干线压力快速提升……
洒水车作为机动供水力量,与水带的快速协同连接能弥补固定消防水源不足的短板,为持续灭火提供稳定水压与水量。规范的协同操作可避免水带扭曲、接口脱落等问题,减少装备损耗与操作失误,为扑灭火情争取主动。
这场比拼,不仅检验个人技能,更考验团队默契。协同要点在于“三个同步”:水带铺设手与泵阀操作手同步行动,压力控制员与安全观察员指令同步,备用水带与移动水枪同步准备。
多盘水带与洒水车协同连接
“消防泵单干线出水与油锯、风力灭火机实操组合”科目,是当日比武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之一,模拟了森林火灾现场“协同作战”的真实场景。
队员穿戴好防护装备,启动油锯对原木进行直线切割。油锯轰鸣,木屑飞溅,每一次切割都需要精准控制,既要完全切断,又要保证切口平整,还要控制在标记线内。
完成后,队员迅速背负风力灭火机,将起点处的红砖吹过10米终点处。风力灭火机呼啸作响,队员们需精准控制风力方向和强度,这模拟的是实战中清理障碍物、开辟隔离带的场景。
风力灭火机清除障碍物
最后环节,队员快速移步至消防泵出水起点线,完成水带连接、消防泵启动和水枪出水全套动作。森林消防泵单干线出水是压制火势、构建灭火水幕的核心支撑,油锯负责快速开辟隔离带,风力灭火机则能高效扑灭地表火,三者的无缝配合,正是“以水灭火、以火攻火、阻隔控火”等森林灭火战术的浓缩体现。
现场,后柳镇安全生产和消防办公室主任邱凯全神贯注地观摩。作为基层应急干部,他深知这些技能在实战中的价值:“我们后柳镇在江边,又是旅游重点镇,应急救援压力大。镇上配备了55类6560件应急救援器材,但关键还是要靠人会用、用好。”
情系万家锻造基层守护盾
“应急通信与抛投设备”科目赛场,科技含量高。无人机腾空而起,飞向模拟的7楼窗口查看电话号码,卫星电话迅速拨通,接收考官指令;抛投器精准发射,命中目标区域。
在通信中断、地形阻隔的极端救援场景中,这些装备是“打通生命线”的利器。无人机和卫星电话摆脱了地面基站限制,能在灾害导致通信瘫痪时,实现救援指令传递和灾情上报;抛投器可快速跨越河流、峡谷、废墟等障碍,为被困人员输送救生装备或搭建救援通道。
“这三项装备的实操训练,是构建‘通联+救援’双保障的关键。”裁判员介绍,“从通信保障来看,它们是维系救援指挥的‘神经中枢’;从救援实效来看,它们能大幅提升复杂地形下的救援效率。”
抛投器发射
比赛间隙,记者采访了多位基层救援干部,了解到更多与之相关的故事。
邱凯介绍,该镇应急救援队由镇级救援队、15个村级救援分队和水上应急救援队组成,共17支队伍278人。“为了这次比武,后柳镇收到通知后就积极筹备。两个月里,参赛队员除了到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受专业培训外,平时也坚持每周训练。”邱凯指着场边的洒水车说,“这辆洒水车是镇上自己改造的,不仅成本低,也更适合镇情实际,五层楼以上的救援也能覆盖。
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迎丰镇获得本次比武一等奖。迎丰镇安全生产和消防办公室干部、参赛队员陈秘心情激动:“迎丰到县上60多公里,地处山区,面临的风险较大。掌握这些技能,以后就能更好地护航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陈秘告诉记者:“迎丰镇选配精兵强将组成参赛队伍,每次训练时我们都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是石泉基层应急队伍的一个缩影。
筑牢防线织密全域安全网
这场比武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石泉县应急管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
目前,石泉县积极构建县镇村三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主要包括社会救援力量、专业救援力量和消防救援局3支队伍。全县已形成县上常备100人、各镇30人以上、各村15人以上的应急救援队伍规模。应急救援做到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专常兼备,上下联动”,在设备保障方面,所有的应急救援设备基本上县上统一发,乡镇自行采购一部分;培训机制上,每个季度都会组织队伍到消防大队轮训,再到各镇安全生产和消防办公室抽查设备使用、维护情况。
消防泵单干线出水
在防汛方面,石泉县更是探索出“13161”雨量监测模式,随时监测雨情,做到前沿防治。同时做到“备齐备全救援物资、灵通信息、情况掌握到户,信息预警到户”;对于风险区域群众,分为三类人员,接到预警后按类别组织撤离。
日头西斜,比武圆满落幕,但石泉应急人的工作永不落幕。这场比武是对石泉应急管理体系的一次检阅,更是新的起点。石泉县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人陈虎表示:“我们将以此次比武为新的起点,持续筑牢‘预警精准、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防灾体系,构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高效’的救灾格局,完善‘平战结合、专常兼备、上下贯通’的减灾机制。继续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强化监测预警前沿防线,建强应急救援中坚力量,夯实物资保障后盾支撑,全局上下一心以更高标准守护石泉万家灯火,以更实举措保障群众安危冷暖,以更强担当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建设和美石泉贡献应急力量、筑牢安全屏障。”
秋风依旧送爽,金桂满城飘香。石泉大地上,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应急铁军正在茁壮成长,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