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为了更好地充分利用月河川道地区腹地空间,全面落实中、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市委着眼安康循环发展实践,顺应300万安康人民全面小康的迫切要求与期待,提出了发展飞地经济的战略举措,超前引领发展、主动构建发展新动力、新机制、新方法,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履行生态政治责任,是坚持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关键一招。
飞地经济——加快发展的新引擎、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飞地(enclave)本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经济学含义主要是指:一块土地所有权属于一个城市,而使用权属于另一个城市;把“飞地”应用在经济领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称为“飞地经济”,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体制,飞出地在行政上不相隶属的飞入地建立经济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创新园区运行与管理机制,实现两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就我国飞地经济发展历程而言,当首推1994年起步苏州工业园区,到2012年园区以不到苏州市4%的土地、人口和5%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6%的工业总产值、17%的固定资产投资、31%的进出口总额,根本原因在于采用飞地发展模式,将新加坡先进管理要素引进了苏州,形成高端要素集聚效应,其成功模式已经被多地复制则进一步彰显了飞地经济的“魔力”。同样在东部,2002年福州市永泰县、平潭县飞地经济的尝试更是开启我国市域飞地经济先河。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地处东部沿海的广东与浙江,实施“腾笼换鸟”,通过“飞地”搭建产业转移的新平台,以飞地经济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山东临沂市等欠发达地区则开创性地将飞地经济引入到县域内、县区间发展支柱产业、做强龙头产业链等领域、飞地经济飞出一片片“新天地”。
地处中部的安徽以“皖江示范区”强力推进与长三角合作共建园区,围绕“飞地经济”将“净地”交给上海、江苏、浙江政府,由其组织开展建设与管理,独立经营,封闭运作;在湖北,飞地经济开启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径,地处鄂西南边陲武陵山区五峰县,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国家限制开发区域,改变发展思路,跳出五峰发展“飞地经济”,做到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挣下了“金山银山”;十堰市抢抓北京对口支援机遇,明确提出打造北京“生态飞地”的设想与目标。
在陕西,西安市“城三区”飞入高陵县的“飞地”面积已经超过其本身,为加快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拓展空间;西安曲江新区通过飞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陕西飞地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阎良区武屯镇干部与周边临潼、高陵两县的镇干部协调,发展飞地芹菜,提升中国芹菜之乡的影响力。东部到落后地区寻找飞地,香港到东部寻找飞地;东部到落后地区找资源飞地,落后地区到东部找人才、研发飞地;区域内相互寻找飞地已经成为各地加快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