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价值观里,被需要就是最大的快乐
陈绪贤的家就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背后,在即将离开北街社区的时候,记者们提出希望到她家中看一看的要求,一直很干脆的陈绪贤却犹豫了。
这种犹豫就像她每次自我介绍时说的那样:“我叫陈绪贤,‘绪’是情绪的‘绪’,‘贤’是不贤惠的‘贤’。”这玩笑式的话语,或许也透露了她对女儿红红的亏欠。
红红14岁时就开始独自到西安求学。15岁时,女儿留校打暑期工,没有回家。陈绪贤去看她,刚下火车,女儿只说了半句“妈妈你终于来了”就扑到她怀里大哭起来。原来由于女儿打工的老板没有及时给付学生工资,汇到学校的生活费又因学校放假根本没有到达女儿手里,女儿已经饿了好几天肚子。她哭着问女儿,傻孩子,为什么不向同学借点钱?女儿倔强地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再饿也不借别人钱!”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陈书记她把太多心思都放在社区工作上了,家里自然顾及的少。红红作为一个小姑娘,能如此地坚强和独立,应该是陈书记总是在忙“公家”的事,而忽略了对自家女儿的照顾形成的。女儿每次放假回家,陈书记都没时间给她做一顿饭,就是最好的例证。”西部网记者石永波如此表达自己的看法。
虽然自嘲“不贤惠”,经济日报的记者贺亚微还是敏锐地发现了陈绪贤身上的母性光辉。她说:“这两天我被很多细节打动,她会帮80多岁的老人扣好扣子,会叮嘱孤苦老人记得要按时吃饭,就连社区搞七一活动递小礼品都是她亲自来,这让我觉得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母性。她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她的平凡之处恰恰是她的伟大之处。”
本报记者曾先后3次采访陈绪贤时问过这样的话题,本可在家安享晚年的她,是被什么东西支撑着,每个月拿着2000元的工资,却如此认真地做着社区的大小事儿?
她每次的回答都和蔼而坚定:因为大家还需要我,哪一天,群众不再需要我了、不选我了,我就退休了。
对此,凤凰网陕西频道记者高宝宝感动地说:“陈书记把被人需要当成她这一生最大的快乐,如今,能这样把被人需要当成价值追求的干部并不多,这不得不令人敬重!”
两天的采访,时间也许不算太长,但陈绪贤一件又一件感人的事情却让众多记者感触颇多。中国日报陕西站记者高姝玥说:“从事记者职业以来,我也多次到过基层,采访过很多人,但还没有遇见一个像陈书记这样一心为公、一心为民办实事的‘老太太’,她身上这些感人的故事,真实而又稀缺,作为记者,让我很有继续挖掘下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