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王旭)11月28日,安康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石泉县城关镇双嶂村举行。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文旅广电局系统介绍过去五年安康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就社会关切回答了记者提问。

摄影 张松
五年来,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排名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市生态环境局介绍,“十四五”期间,安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2021年的3.14改善到2024年的2.994,优良天数从343天提高到2024年的357天,连续5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截至2024年底,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较“十三五”末(2020年)改善10%,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汉江出陕断面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累计完成96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13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5.1%,超额完成“十四五”40%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市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两山”转化路径更加宽广。市林业局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营造林464万亩,义务植树3000万余株,创建省级森林城市9个,居全省首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以上,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31个,并对全市登记在册的13225株古树名木实行“一树一策”精准保护。全市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到947万亩,林下种植稳定在163万亩,林下养殖稳定在2018万头(只、羽、箱)。培育建设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9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6个、林业龙头企业34家。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3个、中国森林康养人家3个、省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4个和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3个,打造森林旅游精品线路10条。同时,积极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宁陕县成功签订我市首笔林业碳汇交易合同,生态系统的“固碳”价值正在被激活和量化。全市林业综合产值从“十三五”末的212.06亿元增长至“十四五”末的262.56亿元,实现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五年来,我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开工水利项目748个,综合治理河长250公里,堤防达标率由2020年底的44.4%提高到50%;河湖生态治理保护迈出新步伐,创建省级幸福河湖6条、省级水利风景区5个,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24.57平方公里,建成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完成秦岭区域小水电站整治83座,巴山区域小水电站清理整改143座;水旱灾害防御水平实现新提升,先后成功应对2021年汉江干流10年一遇洪水和2022年、2025年强秋淋天气,有效应对2022年以来连续四年的夏季严重旱情;水资源配置及节约利用再上新台阶,“十四五”末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7.89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十三五”末的0.598提高到0.60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54%、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64万亩。
五年来,我市积极构建全域全季旅游体系,开辟旅居康养全新赛道,实现了从“生态资源富矿”到“旅游产业高地”的精彩蜕变。市文旅广电局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3A级景区22家,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4个,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各1个,新增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3个、省级以上旅游名镇名村11个,打造全国等级旅游民宿5家,谋划实施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项目1090个。全市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游客总花费保持高位增长,生态旅游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560亿元,入链企业总数2300余家,直接吸纳就业约3.5万人,辐射带动就业约6.3万人。
发布会后,媒体记者采访调研了石泉县草池湾朱鹮小村、青山沟特色林果产业示范园、后柳古镇、喜河小小露营地等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