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正飞 通讯员 鲁延禄
每当夜幕降临,安康城区红星路福临新居小区周边霓虹闪烁、人潮如织,一处网红夜市街区正稳步兴起。这充满烟火气的景象,不仅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更是安康市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保障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盘活公租房商业用房、服务群众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从破解保障房小区配套不足,到构建“摸底建档—精准施策—激活动能”工作机制,市保障中心以盘活存量资源为突破口,不仅为240余家商户稳定经营提供支撑,更全面织密了涵盖“15分钟生活圈”、养老、就业等多维度的民生保障网,有力推动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精准把脉,深挖资源利用“底子”
受线上经济冲击和传统商业形态转型影响,安康中心城区部分公租房配套商业用房闲置,而群众“买菜不便、就医路远、休闲设施欠缺”的诉求却十分强烈。为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市保障中心提高站位、主动作为,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历时半年对全市22处264间总面积约1.9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用房开展“拉网式”普查,全面摸清房屋权属、建筑安全、消防状况等底数,建立“一楼一册”精准台账。同时,紧密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和周边商业生态,系统开展片区发展潜力评估,为分类施策、高效盘活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
“盘活公租房商业资源,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关键举措。”市保障中心副主任杨波强调。在全面摸底基础上,市保障中心准确把握江南、江北不同片区定位:江南侧重保留传统生活气息、延续老城文化记忆,江北着力满足市民多元需求,为后续分类施策、高效盘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将“闲置低效”资源转化为服务“民生急需”的重要载体。
分类施策,深播便民服务“种子”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市保障中心制定《公租房商业用房盘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全面建档、精准招商、提升效益”的闭环管理路径,着力推动商业用房从“闲”到“用”、从“活”到“火”。
居民在社区书屋阅读
在江北片区,以“完善社区配套+打造特色夜市”为双主线,同步引入基础便民业态与夜间经济项目。2022年,将景泰新居小区650平方米闲置房转型为养老服务中心,集成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留守儿童关爱等功能,有效补齐了社区养老服务短板。2025年,该中心再度无偿提供福临新居3600平方米场地,支持建成覆盖10个小区近2.5万人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涵盖日间照料、养老入住、未成年人保护、智慧养老开发与应用等10余项领域,进一步提升区域养老服务水平。
在江南片区,则聚焦文创零售和传统餐饮业,既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又传承老城文化脉络,实现商业活力与人文传承的有机统一。
围绕夜间经济和便民消费,中心通过“广泛宣传推广+落实优惠政策”组合策略,成功引入麻辣烫、生鲜超市、药店等业态55家。夜市单日人流量近千人次,部分店铺日营业额超3000元,让“下楼买菜、出门消费”成为居民生活常态。
党建赋能,结出共建共享“果子”
截至目前,市保障中心管理的商业用房已成功出租246间,盘活率达93.2%,核心区域实现100%有效利用,成效显著。
项目带来多方面积极成效,从民生维度看,居民购物、就医、养老、休闲更便捷,“养老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15分钟生活圈”服务功能持续完善,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从发展维度看,江北片区周边商铺租金增长35%,夜市与商业圈形成新消费场景,有效激发了区域消费活力,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福临新居闲置资源盘活后新建的养老服务中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继续创新业态、升级服务、优化管理,持续挖掘存量资源潜力,为民生保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市保障中心主任陈安成表示,他们将深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广成功案例,打造新一批示范商业圈,进一步发挥经营性用房民生效益与经济价值。
从闲置低效到高效利用,市保障中心盘活公租房商业用房的探索与实践,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激活区域发展的创新举措。随着此项工作的持续深化,这些资产必将更好发挥“民生压舱石”和“发展助推器”作用,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