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兵 陆青波
发端于2000年,2009年获批省级高新区,2015年跻身“国家队”……如果用人的年龄衡量,25岁的安康高新区正值青壮年。
初秋时节,步入这片热土,满目绿意涌动、生机盎然。与欣欣向荣的城市面貌相呼应的,是其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安康高新区多项经济指标位列全市第一方阵。一切迹象表明,这个风华正茂的国家高新区,正稳步走向成熟,迎来厚积薄发的新阶段。
城市“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速度”相得益彰的背后,是安康高新区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的发展智慧与清晰路径。
融绿:把绿色嵌入城市发展肌理
8月26日午后,烈日炎炎。车子从创业大厦出发,驶向今年新落成的智慧公园。窗外,二十多年前栽下的小树苗已亭亭如盖,高楼与绿荫互相映衬,疏密有致,清凉感扑面而来。
地处新时代大道南侧、占地39亩的智慧公园,于今年2月建成投用。开阔的大草坪顺着地势起伏,林木与景观小品错落有致。“智慧公园的‘智慧’无处不在。”高新绿化公司副总经理王帅介绍,“灌溉、灯光、信息屏都是智能控制,座椅配备有WiFi、蓝牙及有线无线充电。”公园背后,总投资47亿元的安康智算产业园正如火如荼施工,里面机械轰鸣,一派繁忙。
项目未完工,绿化配套已到位,这在安康高新区不是新鲜事。“开发建设推进到哪里,绿化修复就跟进到哪里。绿化不仅仅为了提升‘颜值’,更要体现价值,要以人为本可感可及。”高新区党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区以生态文明引领后发赶超,坚定走“生态立区、产业强区、城建兴区、开放活区”的产城绿融合发展之路,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生态高新、森林高新”建设,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牢牢守住了生态红线。
除了科技感满满的智慧公园,近些年,安康高新区还打造了全市最大的公园——桃花源,今夏“刷屏”朋友圈的源湖公园,以及商业、文化、运动等8大主题公园,打造以银杏、樱花、木槿等为特色的5条绿化长廊,在道路关键节点、城市街角等部位配套建设了紫薇巷、紫荆界、梅花谷等11个口袋公园。
为提升城市品位,安康高新区推出以“扩绿提质、增花添彩”为主题的城市更新工程,城管委每周组织城市建管巡游活动,主动寻找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短板,适度增加公园、主干道及机关围栏内的紫藤、月季、蔷薇花等各色花卉,让全域绿起来、环境透起来、人流涌进来、财富聚起来,让人们真正实现“生活在公园里,工作在花园中”。
仅仅看起来“赏心悦目”还不够,从规划建设之初,安康高新区的决策者们就在思考:绿为谁植,花为谁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比如,在公园建设时依形就势,预留开阔草坪,供市民休闲互动。”王帅举例说,“通过近年的发展,高新的植被已长得十分茂密。我们及时干预,对过密植被及时修剪,让人能够进得去,与自然有好的交互。”
目前,安康高新区城市绿化面积3600余亩,绿化覆盖率超过50%,2020年成功创建为秦巴山区首个全域4A级旅游区。
守绿:系统施治筑牢生态本底
雨后清晨,富家河上游桃花源段薄雾氤氲。河道里,几只白鹭在水草丛中悠闲地踱步、觅食。经过生态加固、覆土植绿的河岸草木葱茏,三三两两的晨练者漫步岸边,尽情享受都市中的宁静。
“以前这里到处都是垃圾,夏天臭得不敢开窗。现在河水清了,鱼虾回来了,连白鹭也成了常客。”家住富家河畔的王兰一边散步,一边感慨。这片曾被村民称为“臭水河”的荒滩,如今水鸟栖息、鱼翔浅底。蜕变背后是安康高新区坚定守绿护绿的生动写照。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安康高新区境内有月河及其支流富家河、冉家河,洋溢河、三岔河等大小河流9条。为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了富家河污染治理,去年对月河及其支流进行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河岸线加固。今年3月,“保护汉江水质 河长巡河治乱”专项行动也在富家河启动,一场由县级领导带队、每周常态化开展的巡河治乱攻坚战在全区全面铺开。
既要守护好源头活水,还要把好“出口”关。今年6月完成扩容改造的安康建民污水处理厂,是安康高新区污水处理的总枢纽。走进厂区,四处洁净、明亮,几乎闻不到异味。厂长乐林林介绍:“目前日处理污水3万吨,有效服务安康高新区16.4万居民。”为实现污水应收尽收,高新区持续完善管网系统,目前已累计建设排水管网182.4公里,实现城区全面覆盖的同时,不断向乡村延伸。
在安康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也走在同行前列。近年来投入7000余万元,建成生活垃圾分拣中心(一期)、有害垃圾暂存中心,改造提升分类收集设施400余处,实现“前端分类指导、中端集中运输、后端资源化利用”无缝衔接。目前,辖区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分别达85%和70%。
面对建筑垃圾这个曾经的“老大难”,安康高新区也重拳出击——建筑渣土有了专门的弃土场填埋,拆迁垃圾中的砖土瓦块通过深加工实现资源化利用。对于最难处理的装修垃圾,建立了建筑装修垃圾分拣中心,有害垃圾规范处置,其余部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强化治理的同时,安康高新区还强化执法监督,努力让环保长出“牙齿”。全区紧盯重点区域、行业、企业的突出环境问题,狠抓日常监管、执纪执法与问题移交,以“零容忍”态度打击破坏生态行为。去年开展联合执法检查9次,发现问题34个,立行立改28个,6个限期整改;区纪检监察部门立案1起,问责处理干部2人。
全民守绿护绿,安康高新区的绿色家底日渐殷实。截至8月19日,全区优良天数达221天,PM2.5平均浓度29.6微克/立方米,富家河、冉家河及月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安康高新区先后建成国家绿色工业示范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产业示范基地,绿色已成为这里最动人的发展底色。
转化:生态优势变发展胜势
太阳西斜,桃花源露营基地逐渐热闹起来。热浪尚未消退,前来纳凉赏景的游客已络绎不绝。
“景区人气越来越旺,平时每晚营业额几千元,到了节假日能冲到一万多元。”桃花源露营基地负责人任玉畅在这里经营露天餐饮两年了,随着景区“升温”,生意越来越好。“大家都是冲着这儿的环境来的。他们说,在这里吃饭,四周都是风景,一抬头就能看到天空,特别有诗意。”
位于安康高新区富家河畔的桃花源景区,几年前还是一片城郊荒地。经过多年精心打造,景区一二期开发利用土地700亩,已建成十里桃林、爱心湖等11个特色景点,开发了露营基地、桃源茶室、特色民宿等项目。目前,三期流转的3000余亩土地正在加快建设,集现代农业、产业作坊、田园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文旅综合体即将全面投运。
依托优良生态本底,桃花源不断丰富业态,推动“流量”变现。“日均游客过万人,最高峰超过12万人次。我们的民宿供不应求,旺季入住率保持95%以上。”安康高新桃花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商务部负责人王成轩说。
不只是桃花源,安康高新区生态变现的路径还有很多。为用好这张生态名片,安康高新区探索出“文旅+赛事+影视”融合发展模式,吸引《白色城堡》《最后九天》《另一个她》等影视剧组在此取景拍摄,连年举办安康半程马拉松赛等赛事,常态化开展文旅升级提振消费行动,并以“村BA模式”引流模式推进文旅促商贸活动火爆出圈。2025年,安康高新区与优酷达成影视文化合作,与欢乐世界有限公司签约富家河游乐园项目,“生态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消费热度”。今年以来,全区文旅消费同比增长35%,“生态文旅”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在高新,生态还是“科技高地”加速形成的基石。众多平台纷纷落户高新并聚链发展,正是看中这里优越的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6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数量分别占比全市35%以上,研发经费投入、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25%以上,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73%。
既要推动“生态经济化”,还要做好顶层设计,实现“经济生态化”。安康高新区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低碳产业体系,聚力打造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富硒食品“五大百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赛道,推动产业链重点企业总量上规模、增量上台阶、创新上等级。
生态与发展互融互促,经济运行量质齐升。近年来,安康高新区以不到全市0.4%的国土面积、4%的人口,贡献了全市10%的经济总量。今年1至7月, GDP增速7.2%,位列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也持续保持领先。多年来,综合排名稳居全国高新区中游、全省第三位。
从昔日城郊荒野之地,到今天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安康高新区用坚定行动诠释“两山”理念深刻内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还将持续筑牢生态本底,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迈向更高、更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