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丕 赵漪湉 彭明月 见习生 赵如希
“现在这里水质没问题,田里也种的是茭白,一直到那下面。”顺着手指的方向,远处的田块隐没在两边山崖的树丛中。村民王道长所说的是恒口示范区元河村里不起眼的一条山沟,但是现在这条沟已经成为整个村子的“核心区域”。
2023年10月,这里被安康市绿色秦巴环保公益服务中心选定为“乡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并在此展开了小流域治理。
在生态系统的脉络中,小流域如同一个个“绿色细胞”,虽细微却至关重要。它们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一片区域的生态品质与发展底色。
“我们选的这个小流域总面积有1.73平方公里,涵盖了元河村、庙垭村,并且这里也是两村1133人的唯一饮用水源地。”项目负责人李鹏博介绍道,“通过前期调查,我们觉得要改变水体,可以采用源头减源加拦截消减的方式,从而达到守护和保障乡村居民水源地安全。”
下到沟底,记者看到,整个治理区域以前端减源的方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生活废水在地化生态处理。化肥部分通过有机生态肥或在地堆肥方式减少工业化肥的使用量,生活废水部分利用反渗滤系统来拦截源头废水污染,垃圾部分用垃圾分类以及堆肥回田方式进行。
在中端消减上,项目利用生态系统生物吸附功能来消减水中总氮含量,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加大介质渗滤系统,持续减少水中总氮含量。S型的沟渠让水通过时间增长,进一步增加沉淀,同时,地块上种植茭白,通过茭白根系吸附水中超标的总氮。
李鹏博说,“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茭白能从污水中吸收营养物质加以利用,并能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使水质得到净化。污水中的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是依靠生长在茭白水下部分的茎、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的。”
如今,通过推进小流域治理,元河村正悄然发生改变:水土流失减少了,水源地得到更坚实的保护,水质不断提升。
项目建成总面积4500平方米的多级氧化塘库共7处,可以做到每年处理149053立方米的水,处理后的水质为地表Ⅱ类,解决了元河村乡村饮用水水源地面源污染问题。在宣传教育上,针对项目所在流域内的新民小学定期开展环境保护课堂教育活动10场次,受益人数达1100余人次,有效推动了在地社区与学校参与乡村水源保护。
“以前我们这里排水就是通过这条沟汇入姐白河,再流进月河,最后流到汉江里,地里也就种些玉米、芝麻、花生和红薯等农作物。”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元河村村民也在用自己的行为改变家园,村里成立了15人的乡村水源环保队,对小流域定期进行水源巡护。
王道长从水里扯起一株茭白,用手剥掉层层绿色的叶片,露出最里面嫩白的根茎。“你看,这么好的茭白,今年成熟后村里会通过渠道把它们卖到城里去。水质好了,这几十亩的茭白也让我们觉得有搞头。”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给予了小流域治理项目最真实的回应。
从这样的小流域治理,到全力守护水资源,我市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实践路径上,持续发力。
可以看到,生态重现生机的背后,是制度的持续发力。
在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处置中心的智慧监管平台上,420处重点污染源实时画面一览无余,如同一双双“电子眼”紧盯风险动向。全市941条河流和2206名环境网格员已全面纳入监管体系,实现“一张网”实时监测预警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五长治河”机制,在传统河长制基础上,融入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和司法局长四方力量,共同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对外,安康积极与汉中、十堰等地构建跨区域协作,推进汉江全流域联防联控;对内,出台《汉江水质保护条例》等法规,建立起全流域统一的法律制度体系,让水环境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如今,安康水环境质量成效显著:全市42个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水质状况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
小流域治理的生动实践,正让“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交融共赢,走出了一条生态优美、经济向好的良性发展之路。一江清水,正成为安康最亮眼的生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