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楚珺 通讯员 张凡
“今年我们将冷链车开到了田边儿,既能保证香椿品质,又能让乡亲们少跑路。”一大早,龚海涛就赶到了岚皋县民主镇田湾村的香椿基地。村民们背着背篓穿梭其间,忙着采摘乌红油亮的嫩芽,龚海涛则细致地为年龄稍长的几位村民讲解采收标准。
作为市人大代表、高级职业农民,龚海涛刚刚以导师身份参加了陕西省“万名乡村职业经理培训计划”,课程结束当天,他便匆匆回了岚皋。
“我家种了6亩香椿,平时管护简单,采摘也不费力。今儿一早上就挣了100多块。”从龚海涛手上接过卖香椿挣的钱,70多岁的杨贵礼步履轻快地回了家。龚海涛说,企业效益都在其次,重要的是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而这,也正是他回乡创业的初衷。
十年前,龚海涛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后生:他早早在城市站稳脚跟,收入丰厚。但每逢年节返乡,褪色的春联后冷清的门户都在撕扯这个游子的心:明明是青山绿水,怎么就留不住人?2014年,他的思绪绕上老家房前屋后的香椿树,做出了返乡的决定。
回乡并非易事,创业的道路更是布满荆棘。
“流转土地,开荒种树……四百万砸进去都没动静,亲戚朋友就劝我放弃,不要钻牛角尖。”龚海涛自然懂这个道理,只是赚钱的路子可以再寻,乡亲们的信任丢了又到哪里去找?头三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龚海涛一边给自己加压,一边寻找突破口。
“科研成果自带流量,就从这里入手!”他开始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组建科研团队,将传统种植转型为科技农业。通过数据采集和品种改良,团队创新矮化密植技术,将香椿产量提升5倍,亩产达800至1000斤,同时建成1730亩示范基地。
走企业、奔田间、入农户,针对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他通过“支部+科研所+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的纽带,将各方力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数年间,龚海涛促成“秦巴红”香椿线上与“西域美农”等品牌合作,线下与西贝莜面村、盒马等平台建立长期供应合作关系,日均发货量超1吨,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公司团队还开发出香椿酱、香椿锅巴等深加工产品。如今,“秦巴红”香椿产业已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龚海涛陆续提出了《关于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等代表建议。在他的推动下,岚皋县将香椿产业纳入重点扶持范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履职五年来,他带动全村276户800余人参与香椿种植,农户每亩增收超2000元;通过定期举办“香椿种植代表讲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80人次。他设立的“人大代表助农基金”已免费发放苗木46万株,帮扶27户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这种履职模式被纳入岚皋县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为了加快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龚海涛还主动挑起了岚皋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会长的担子,将协会打造成了集行业政策、指导孵化、审计农综、电商直播、特色展销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从普通农民成长为高级职业农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越走越稳。乡村热土需要我们这样一群有梦想、有情怀、有拼搏精神、永不言败、奋斗不止的新农人。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这不仅是我成为新农人的初心,也是一名人大代表的使命。”龚海涛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发展产业,更要关注乡村的整体发展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如今他正筹划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计划沿长江流域推广种植技术,让“人大代表带富工程”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