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古水利工程大济堰的前世今生
2025-07-29  来源:本站原创

通讯员 罗先余VYe安康新闻网

唐《沙州都督府图经》讲:“善为国者必先治水,水利兴则天下定,则国运昌,则百业兴。”“水利兴则天下定,仓廪实而百业兴。”这些话强调了水利建设对于国家稳定、农业丰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VYe安康新闻网

VYe安康新闻网

安康自古以来就有兴修水利的传统。据乾隆五十三年李国麒撰的《兴安府志》、嘉庆二十七年郑谦撰的《安康县志》载的《修惠壑堤记》《千工堰记》《万工堰记》等文献记载,这些水利工程均在清康熙、乾隆年间修建。VYe安康新闻网

2025年7月3日,在安康高新区富家河(傅家河,以下通用富家河)汪台村找寻到《公议大济头堰创修石涧碑》一通,碑高1.1米,宽0.45米,厚9厘米,字迹清楚,无损坏。VYe安康新闻网

录碑文如下:VYe安康新闻网

公议:大济头堰创修石涧,均给长流水利文字。缘倒座庙,古有山水沟堰渠,由此经过也。始,每年惟设木枧,屡被涨水冲崩漂没,接续换修,鸠工维艰,多致闪荒田苗。因此,众牌曰:汪、胡、梁三姓住居近枧,易于照管,合牌一同商议改修石涧,可耐久远。因嘱汪等三姓出工赀财物协力办理,功成告竣,合牌均允,留日夜长流水灌田。通议清楚:自后若有涧水泄漏,在砌涧人,密緻(注:专指状态细密,音zhi)坚固;若有阻滞,在修涧人,责咎短水之人。恐后无凭,公立文照。至崇祯二年公呈道宪。蒙赐准照创修石涧。田户汪其章、汪学慈、汪允慈、汪杯慈、胡守志、梁章圣等。VYe安康新闻网

迄康熙十二年复立后照。文字人三牌堰長周之美等,因昔年汪姓创修石涧,通允日夜轮流涧水,至今,汪姓之田被河水冲崩,所存有,石涧坏漏,無心整修。今三牌合议,复立通照。合舆汪钰名下,约工经理,言明:日后其田若出,均许照例灌田,並一无异言。恐后无凭,立石公允,字文永照。三牌堰长周之美、王文辅、魏朝明等。VYe安康新闻网

乾隆三十二年,因闸致讼,修涧田户汪思训、汪藻等将前后二照並呈案。蒙州主张大老爷当堂谕明:仍照古例原文勒石以誌,千古不朽云尔。VYe安康新闻网

嘉庆十一年二月重修石涧吉日立。VYe安康新闻网

纵观全碑,冒头文字为:崇祯、康熙、乾隆。由此可知此碑为三碑合刻的公示碑。第一部分为明崇祯朝修建水涧公议碑;第二部分为清康熙朝重修水涧公议碑,第三部分为清乾隆朝解决水闸争端,由政府批决的判文。三碑存之一体,为研究富家河流域农业灌溉发展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由此,可以确定大济堰的筑坝位置就在富家河的出山口。VYe安康新闻网

安康古志对大济堰有如下记录:VYe安康新闻网

清康熙三十四年王希舜编纂《兴安州志·山川志》载:“北三百里曰王莽之山,莽尝遣兵戊守,山以是名。富家河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越河;大济堰在焉,灌田颇多……”同时,在《堤堰志》载:“在富家河,开渠六道,灌田八千七百五十亩。今第五渠久壅,多以秋田为夏地者。”VYe安康新闻网

乾隆五十三年李国麒撰《兴安府志·山川志(水利附)》载:“大济堰《州图》,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志》:王莽之山,富家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月河,大济堰在焉,灌田颇饶;《州册》:大济堰分六垱,其一垱、二垱、三垱、四垱、六垱俱现在,灌田二千余亩。惟第五垱相近月河,冲坏已久。”VYe安康新闻网

嘉庆二十七年郑谦撰《安康县志·水利图第三·附图》载:“安康凡河边平地多置渠堰,但琐细不足图,择其利之大者为八图,观其河道源委以及沟渠次第,亦可以得其灌溉之由,但截河分水,下流细微泥沙易致淤澱。年久地高,亦恐有崩溢之害。古人论水利之弊,谓其有害于河,未可视为浅识也。”VYe安康新闻网

为什么在此修大济堰?这通碑和古志的记录又透露了多少信息?大济堰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围绕大济堰发生了哪些轶事?VYe安康新闻网

VYe安康新闻网

根据高新区汪家台2021年12月30日出土的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明陕封府谷县教谕汪公信庵府君之墓》和2023年11月22日出土的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故迪功郎北原汪公墓志铭》和《明候封汪母朱氏太孺人墓志铭》记载:富家河西岸的汪氏、冯氏均是明洪武年间从四川绵阳等地来到此地。又据富家河东岸头垱村戴氏、王氏的明代族碑记载,戴氏于元代随军来到此地,王氏于洪武初年从南京来到此地,而周氏也来自明中期。总之,富家河出山口的平坝是他们开枝散叶的地方。VYe安康新闻网

按照古人“抢水头”居住的理念,这些先民们为了生存延续,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水利保证粮食生产,适应繁衍族群的需要。VYe安康新闻网

明太祖朱元璋农家出身,自建立明朝后,从洪武元年(1368年)起,为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推行了一系列水利制度,其核心是以国家为主导,动员全民力量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对明代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是设立专门机构。由中央工部(下设都水清吏司)总领全国水利事务,地方设河道总督、水利佥事等官职,每乡设“塘长、堰长”,负责基层水利工程的巡查与维护,形成中央到州、县、乡(铺)的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地方官考核与问责制度。将水利工程成效纳入地方官政绩考核,对失职者严惩。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规定:“若不修圩岸,及修而失时者,笞三十;因而渰(同“淹”)没田禾者,笞五十。”三是全民动员。洪武二十七年诏书要求全国州县:“凡陂塘湖堰可蓄水防旱者,皆须因地修治”,并允许民间自主规划小型工程,只需报官备案;四是强制劳役制度,按田出夫。规定农田所有者按土地面积承担水利劳役,无田者服“均工夫役”。将水利建设与赋役制度绑定,确保劳动力来源;五是分别派遣国子监生和专门人才到各地督修水利。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全国共修塘堰40987处、河道4162处、陂渠堤岸5048处。水利建设使明初耕地面积从洪武元年的1.8亿亩增至洪武二十六年的8.5亿亩。为“洪武之治”(1368年—1398年)的粮食储备奠定了基础,国库积粮可支全国10年之用。VYe安康新闻网

正是朱元璋的要求和措施,各地修建了大批水利工程。按照“上有风,下必雨”的古代吏制行事办法,大济堰在明初修建也有可能。同时,富家河又是距离府城、县城最近的大平坝子,大济堰修建得早是情理之中的事。VYe安康新闻网

碑文记载修建石涧的公呈(报备)时间是崇祯二年(1629),与洪武二十七年诏书要求相同。根据碑文记载,先民们用木枧导水的时间不会短。正是用木枧苦不堪言,才要修建石涧。所以才会有明崇祯第一次修石涧,清康熙、清乾隆、清嘉庆的几次续修、修整石涧,解决水涧争端、固定修涧规矩和修涧立碑定制等。VYe安康新闻网

清康熙年《兴安州志》载大济堰:“灌田八千七百五十亩”;乾隆年兴安府志载:“灌田二千余亩”。嘉庆年安康县志关于大济堰的记录是附的灌溉图。为什么康熙志和乾隆志记载的灌田亩数差距如此之大,皆因“渠久壅”。正是各村庄只是对水利设施进行重建,而忽略维护,才导致“多以秋田为夏地者”的发生。VYe安康新闻网

VYe安康新闻网

正是大济堰的作用,各村庄在主水渠中横筑用以挡水、提水、引水灌溉农田的小堤,所以在富家河两岸就留下一至六垱的地名。这些地名是农耕文明时期的“水利”留给我们的记忆和畅想。VYe安康新闻网

大济堰的灌溉是东西两条水渠,一条沿富家河东岸一道坎通至宋家营,约5公里,一条沿富家河西岸一道坎通至四岭头,约4.5公里。河东、河西的一道坎是指富家河大水长期冲击出高2至3米的坎,坎下是平地,是沙土田,大济堰的东西两条水渠只能灌溉一道坎下的田地,而一道坎上的平地是黄泥田地,土质很好,但无法以水利浇灌。VYe安康新闻网

以明朝修建的老二垱渠河西走势为例:在大济堰筑坝下设置第一道木(石)枧,位置在汪一村六组,沿一道木(石)枧下修水渠到长沟口(现桃花源正对面)修建第二道木(石)枧,枧长约50米,高约3米,第二道木(石)枧下为土石垒砌的水渠。水渠过冯台、张营、二垱王家、陈家、徐家、张家、丰阳寺、四岭头(现安康老机场)。VYe安康新闻网

为了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先民们又在大济堰(一级坝)的上方建起五个拦水坝,俗称“六级坝”。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济堰的名字被人们淡忘。在大济堰建堰拦水最高的地方(二级坝)又建大济堰二级堰坝,俗称“五级坝”,让水流提高,具体地方在现徐家沟村委会位置,小地名叫“小坝儿”。VYe安康新闻网

大济堰是一个集文化、惠民众、促生产、扬水利的古老水利工程。VYe安康新闻网

为什么把富家河的水利工程称“六级坝”?这就得从富家河的一系列坝说起。先民们后来在红土岭修建了“广济堰”,以扩大水田种植,但由于要沿两岸的山边修建水渠,需开山,因此仅沿河岸修了两条引水渠,有限地扩大了一些水田面积。依次向上,在松坝、茨沟、营盘拦河修筑引水坝,根据习俗,从上到下依次称一至六级坝。VYe安康新闻网

VYe安康新闻网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大济堰下设水闸,汪、王、冯、罗、李、张、周等各姓签订合同,兴安州加印,各方遵守,各姓人众利用富家河水利,发展生产,相安无事。VYe安康新闻网

据《大济堰棉花沟水道争讼断案碑》载:大济堰古制是闸,旧例无笕。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水闸运行137年后陈旧将废,而下牌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贡生罗维新等,以重修闸需大量人工为由,强修度水石笕,使浊水笕上浮行,清水笕底沉流,以为一劳永逸之计,但与生员王馥运等的庄基地有妨害,生员王馥运等认为此方法违背旧制创浚,恳勘饬停。罗家营罗维新等,上诉至安康县正堂加四级卓异候升加一级纪录十二次陈宪案下,蒙批“候唤案讯勘查夺”。于是,双方结村成盟,引发长达3年多的诉讼。这场诉讼上下往返四次。为了结此案,兴安府批示回县,特受安康知县陈仅(字余山,浙江鄞县举人。先后任紫阳、安康知县)加五级记录十次刘莅任,唤案讯明,不准修石笕。至咸丰二年(1851年)三月初三日,陈仅召集各方,经过各方辩论,断示罗维新等,仍然遵照乾隆三十六年兴安州印合同具结。两造各服,具结存案,次缴详府。VYe安康新闻网

此问题虽判决,但事情还没完。“四月十四日,(陈仅再次)赴团山铺(明清时设置的县管行政机构)大济堰棉花沟踏勘情形回县,因下牌(明清时设置的乡、铺管理村机构)抗案,除具廪外,谨拟鄙意一通呈候府宪断示”。VYe安康新闻网

此案,据《安康碑版钩沉·大济堰棉花沟水道议》载:“棉花沟水由头垱王家营前流入富家河,自开大济堰横截沟水,受其挹注以资灌溉。惟沟水来源既远且迅,水消易涸。一遇猛涨,挟沙泥而直下,堰身峻狭,载沙南行数十步中,立形阻塞。”为此,王姓、罗姓、周姓人户把棉花沟的戴姓等再告到安康县府,县府知县陈仅亲临查看并与各姓商讨、断案。案结后,陈仅连同“水道争讼断案”阴阳两面刻碑,于清咸丰二年四月立《大济堰棉花沟水道议碑》(阳面),《大济堰棉花沟水到争讼断案碑》(阴面),以告示各方。至此,围绕大济堰的民间诉讼偃旗息鼓。VYe安康新闻网

VYe安康新闻网

随着富家河两岸各村庄人口剧增,饮水和农业灌溉又成了问题。1938年,士民荆忍谦曾提出“恢复富家河大济堰以充民食案”,未能实施。VYe安康新闻网

新中国成立后,富家河一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1950年—1970年在“小坝儿”位置三次改建浆砌石滚水坝,提高坝位,扩建东干渠(建民)、西干渠(河西),河东从头垱扩渠一条,沿大坡梁坡根越316国道通至长铺,约9公里,河西从汪台扩渠一条,沿后梁坡根走,修大笕越团沟,在丰阳寺打洞子通至五里716地质队(现天宝印务东),约8公里。VYe安康新闻网

虽然大济堰扩修后,富家河下游的一河两岸形成两条新渠系,常常绿水满流,不仅满足了水田灌溉,还方便了群众生活,有不少老百姓为了节省力气,还在渠里担水做饭饮用。但从汪台和头垱往下走,由于一河两岸的第二道水渠还是显得低,且不走弯路,有许多平地无法实现水田耕种,老百姓盼望水能上坡和依坡就势。更重要的是,五里、关庙的大片黄土丘陵地带,历来为缺水低产区,人民群众急需通过有效农田灌溉,提高粮食产量,供应不断增长的人口。VYe安康新闻网

1958年9月,在安康县革委会副主任、老红军、军代表、八一水库工程总指挥黄巨盛的带领下,以2100余名复转军人为骨干,以部队编制的方式,先后组织安康、岚皋两县2万余名农民工,组建“安康农业八一基建团”,工程定名为“八一水库”,在离富家河源头王莽山38.5公里处的松坝乡山羊沟开工筑坝。工程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因工程大、渠线长、地质复杂,方案几经变更,工程三上三下,直至1976年,全面完成东、西干渠工程并通水,工期长达18年。VYe安康新闻网

工程建设中,人民群众唱出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民谣。后经安康日报老编辑于邦彦刊发于《安康日报》并推荐至中宣部。1959年被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红旗出版社)作为压卷之作收录,后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此歌谣1960年刻于富家河倒虹桥上。VYe安康新闻网

“八一”水库灌区内修建总干渠15.04公里,东干渠31.62公里,西干渠9.19公里,支、斗渠196条120余公里,隧洞42座,水工建筑物745座。东面灌溉原五里区的建民乡、长岭乡和关庙区的忠义乡、劳动乡、皂树乡;西面灌溉原五里区的二里乡、河西乡、花园乡、建设乡、五里乡,实现灌溉面积6.2万亩。VYe安康新闻网

虽然“八一”水库和30年后建成的黄石滩水库(二库一体)扩大了灌溉面积,但大济堰的水渠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至2015年,富家河两岸的平地基本建设成现代化厂房和道路,大济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VYe安康新闻网

大济堰是安康先民们创造利用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史诗,它凝聚着先民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是农耕文明时期安康人民战天斗地的写照,对中国式现代化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VYe安康新闻网

责编:徐思敏|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