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仁菊
仿佛整个孩提时代的夏天,我们都光着脚丫满山野疯跑,活脱脱如撒欢的小兽。印象中没有蒸笼般的酷热难耐,唯见绿影婆娑,万木竞长。 我们沉迷于蝉鸣于树,荷满池塘,瓜果飘香的长夏,一任漫山遍野的欢乐撒满乡野时光。白日里,赤脚跳过晒得滚烫的青石板,跑过杂草丛生的田埂,躲进绿意涌动的荷叶间,猫到初熟的果木林里,蹚进山溪沁凉的滩水中……摘莲蓬,偷果子,捉知了,摸鱼虾,扎猛子,其乐无穷!裤脚永远卷过膝盖,小腿上总沾染着草汁与泥沙。凉鞋被小心拎在手上,生怕崴坏了鞋带挨骂,毕竟要靠它撑过整个夏天呢!入夜,如归巢的鸟雀般聚拢在庭院里,沐着舒爽的山风追逐嬉闹,寻了玻璃罐子捕那流萤,听着忽远忽近的蛙鸣数天上的星星。更多的时候,倚在祖父母身边听他们讲故事,讲蕴藏在寻常日子里的时序讲究和生息道理,时而懵懂,时而清明。浸润在这般自然课堂里,依稀就懂得了于时序的极致与从容中体悟万物平衡的玄妙。 盛夏的极致是大暑。此时,夏至季末,光阴过半,天地宛若熔炉,五谷于炽热中饱满,万物于极致中蜕变。智慧的先民们早已于“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的小满时节,便循着自然的指引,在与天地万物的共生共荣中悄然调整着生活节奏,以顺应节令物候,从容应对岁序中的炎热之极与时序更迭。这些于饮食、农事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应候讲究,长久融入寻常烟火岁月,成为乡土中国对节气最实在的回应。其中最深入人心且南北皆通的,大抵莫过“看夏”“吃苦”“晒伏”“躲伏”等习俗了。 “看夏”,是夏日里最温情、最富烟火气的社交盛事,也是为迎接秋收而蓄力储能。 在我老家习俗里,新麦归仓后,地里紧要活计忙完了,开始“歇伏”。出嫁的姑娘带上新麦粉蒸的馍或水礼回母家“看夏”,同父母兄弟姊妹唠唠家常,再美美热闹一番。聊表一份敬意,也暖一回亲情。这亦是晚辈孝敬长辈的礼数,带上新面馍或水礼去亲友家“看夏”,那是极大的敬意!主家受了馈礼,会择期回礼,谓之回节。一来一回,彼此情分就浓稠三分,日子也额外多出三分喜兴来。 人要“看夏”,庄稼、牲畜和家园也须“看夏”。庄稼地里的“看夏”,重在勤浇灌,防倒伏。万物到了盛夏都会肆意疯长,田间的稻穗在“两火相加”的暑气中疯狂灌浆,旁的作物亦是如此。此时需大量补给水分,且需于早晚勤浇灌,以防庄稼烧苗。还要及时查看田垄,对长势过密的地块适当疏苗,对弱苗歪苗及时加固稳定,以防遭暴风雨侵袭而倒伏。 家畜家禽的“看夏”讲究,重在圈舍勤打扫,防湿热及坚持两头放牧。老话说“夏不净圈舍,牲畜易病弱。”棚圈湿热易滋生细菌,勤扫防潮能减少疫病。正午高温,草料阳气过盛且不鲜活,牲畜啃食极易落下病根,于清晨和下午放牧,最是相宜。这方面,我是有着深刻教训的。我家旧年曾养有一头通体赤黄的牯牛,长得极是高大威猛,耕作甚是得力。 我于某年夏日午后去后山寻果子,归来“好心”带给它一捆青草,它当日啃食欢畅,翌日恍若得了厌食症般不思草料,几日后便水草不打牙,瘦得失了形。请了村里兽医先生前来诊治,疑心是吃了热草料,中了热毒。半月后,已是奄奄一息,不得不屠宰了去,肝里竟生了牛黄,先生又说或是被这牛黄折磨的丢了性命。我对偷喂它热草料一事始终三缄其口,心下却暗自难过了好些年。 家园的“看夏”讲究,重在防汛防潮。盛夏,大雨时行,土润溽暑,土坯房最怕沟塘堵、屋檐滴,一条田垄更是关乎着一家人的生计。因而,田边地头的池塘水渠,房前屋后的排水沟,都要时时疏通看顾,以防水害损毁庄稼屋舍。 以苦攻苦,以清解热,是“吃苦”的核心精髓。苦指苦味食物,亦指苦夏。入伏后阳气顶盛,湿热交织,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脾胃功能受阻,易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身体乏力等症,甚是煎熬!人们将此段时日称为苦夏。此时饮食,宜以调理脾胃,清热祛湿为主,吃些苦味清淡食物,再补充些杂粮,应对大暑高温湿热气候对身体的影响,大有裨益。苦味食物中苦瓜、苦菊、莲芯、薄荷常为首选,清淡食物中绿豆粥、荷叶饭、冬瓜汤均属上佳,粗粮中玉米、南瓜、山药较受欢迎。这般以天然苦味刺激食欲,清热泻火,并兼以补给能量,温养脾胃的传统吃法,既是祖辈顺天应时的养生智慧,亦蕴含着甘苦平衡的生活哲学。 宋人戴复古笔下的《大热五首其一》中的“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为“晒伏”描绘出极富具象的感观画面。节气进入大暑,温度湿度达到极致,阳气鼎盛,是一年一度“晒伏”的最好时节。人们把家下的衣物、书籍、药材、农具等一应物什翻晒一新,祛除潮气,杀灭虫菌,避免物品发霉腐朽,借天时以护家物。有的地方还兴负日补阳、晒脚板等,恨不能把一年的湿气霉气都晒尽晾透。另有晒伏姜、制伏茶、烧伏香的古旧习俗,前二者暗合传统医学春夏养阳和冬病夏治的讲究,后者实为祈求丰收,免除暑灾,乃是对自然规律和馈赠的敬畏与感恩。伏茶分为茶叶类和中草药类,制法大同小异,左不过是泡饮煮饮。晒伏姜就更麻烦些,取鲜姜片或姜末,加适量红糖拌匀,置阳光下反复晾晒成色泽深褐的软糯块状,封存当茶饮备用。 据说,旧时许多地方都有于村口凉亭放置茯茶供路人免费饮用的习俗。早年,有熟人至苏杭游玩,于温州某处听闻一些村落仍保留此习俗,自觉大开眼界,归来处处说嘴,听者无不赞叹!当然,伏茶伏姜裨益良多,却非世人皆宜,饮用须得辩证取舍方可。 躲伏,大抵是最能体现人类顺时应候智慧的生息法则。古人自入夏始,便遵循“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理念,主张伏天宜伏不宜动。于骄阳当空的正午减少外出,收敛自身能量并借助自然风驱散暑气,静心偷闲怡养形神,以防暑易入心,损耗元气。这般与自然相契的智慧,无声地告诉我们:生命的热烈与从容,从来都在时序循环中相互成就,唯有顺应自然节律,方能于喧嚣中固本守心,安享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