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丰歌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散文以其自由灵动的特质,与小说、诗歌平分秋色,成为文学百花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相较于小说的虚构叙事与诗歌的韵律凝练,散文如同自由生长的藤蔓,既可在方寸之间勾勒细腻情思,也能在宏阔天地间铺陈思想长卷。长短之间,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魅力,也引发诸多关于散文创作篇幅的思考。
当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有人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文呼吁散文要写短,仿佛只有短,才能写好散文,如果篇幅一长,在他们眼里散文就变了味,就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作家对短散文不屑一顾,认为短散文大都是些家长里短、风花雪月的鸡汤文字,难出扛鼎之作,难登大雅之堂。只有长篇散文才能构筑起散文领域的“高楼大厦”。
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有以偏概全之嫌,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在品质与表达深度,而非外在篇幅的尺规丈量。“长”与“短”本就是相对模糊的概念,没必要在字数上锱铢必较。正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作品质量好,能达到抒情、言志、载道的功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即可。若人为设限,必将扼杀散文的多样性与创造力,限制散文的发展。
回望散文长廊,经典之作从未受篇幅所囿。自古至今,短散文多有经典之作,如贾谊《过秦论》的深邃史论、韩愈《师说》的雄辩气势、刘禹锡《陋室铭》的淡泊高洁、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忧乐情怀、周敦颐《爱莲说》的君子之喻,皆寥寥数百字,却字字珠玑,意境悠远。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真况味、朱自清《背影》的深沉父爱、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乡愁缭绕、贾平凹《丑石》的哲理思辨,也多为两千字左右的精品佳作。笔者自身创作,亦多以短文为多,其中《永远的常香玉》《痛苦的孩子只有泪水》《最美的花朵》《天使的眼睛》4篇散文,均是2000字左右的作品,分别在《文艺报》《中华散文》《光明日报》刊发,其中《最美的花朵》被列入某中学期末考试题。《天使的眼睛》被《海外文摘》转载,并入选2016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但这并不意味着唯有写短才是散文的专利。也有数十万字的长篇散文,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语言艺术,在散文百花园中绽放出自己独特的风采。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荒芜园景中叩问生死、救赎灵魂;彭学明的《娘》深情回望,以长篇画卷描绘母亲坚韧伟大的一生;北雁的《洱海笔记》以博物学家的眼光,细密记录生态变迁与人文交融;阿来的《大地的阶梯》用恢弘笔触,展现藏地山川与文化的厚重层叠。这些作品通过对生命、人性、生态、地理的深度挖掘,均在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近年来全国报刊及故乡党报《安康日报》均多次刊登长篇散文来看,文坛对长篇散文的接纳度明显提升。上万字乃至数万字的作品,以其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赢得文学界的一致好评。笔者创作的几篇长篇散文也是万字以上的作品,其中3篇拙作被《安康日报》连载。
散文篇幅的长短,实则是不同表达需求与艺术追求的体现,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短散文的优势在于能够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在有限的篇幅内用精准的文字构建意境、抒发情感、传递哲思,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又因写作周期短,用稿平台多,发表概率大,深受散文作者喜爱。现在许多报刊以发3000字以下的短散文为主,无疑给写短散文的作者提供了更多发表作品的机会。同时,短散文也能满足读者短时间内的阅读需求,人们在茶余饭后,阅读一篇短散文,既无需花费过多时间,又能获得文学的滋养,可谓一举两得。
长散文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当作者需要剖析复杂的社会现象、追溯漫长的生命历程、构建宏阔的文化图景、描绘多维度的人物群像时,没有足够的篇幅很难做到全面而深入的表达,长散文能使作者尽情施展笔墨,达到丰满厚重的效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会有一种淋漓尽致的阅读体验,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经历了一场思想与情感的漫长旅程,获得短章难以企及的沉浸式体验。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短散文和长散文对作者的创作要求各有侧重。创作短散文,因篇幅短小,犹如螺蛳壳里做道场,需要作者具备成熟的语言驾驭能力与提炼能力。每一个字词都需精准到位,每一处表达都要凝练深刻。以最精妙的语言直击核心,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而长篇散文的创作,除必须具备短散文写作的功底外,还考验着作者的全局把控能力。从结构布局到叙事节奏,从人物塑造到思想表达,都需要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在叙述视角的转换、时间线的梳理以及内容的详略处理上,既要避免内容的空洞堆砌,又要防止节奏的拖沓迟缓,在宏大的架构中保持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说,长散文是对作者思想深度、生活积累、艺术功力的全方位检验。
归根结底,散文的灵魂在于其内在的真挚情感、独特感悟、深刻思想与艺术表现力。我们无需为散文强行“增肥”或“瘦身”,而应给予其自由生长的广阔天地。作为创作者,应忠于内心的表达需求,量体裁衣,无论长短,唯求以匠心铸就精品。如果刻意限制篇幅,难免导致内容浅显,缺乏深度;如果有意拉长篇幅,又难免导致结构臃肿,冗长拖沓。唯有打破“以长短论短长”的偏见,才能让散文这片文学园地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手机中包罗万象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专门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时间有限,从这个角度看,短散文似乎更符合当下的阅读趋势,能够满足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取文学享受的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散文就会失去市场,对于那些有深度阅读兴趣、愿意花时间沉浸在文学作品中的读者来说,长散文依然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未来,短散文与长散文一定会继续在文学百花园中相互补充,并蒂绽放。
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应摒弃对散文篇幅的偏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创作、欣赏不同风格和不同篇幅的散文作品,感受散文所带来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