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安康渔业变迁史
2025-04-16  来源:本站原创

李志安sGR安康新闻网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地处汉江中上游;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河流纵横水域广阔,鱼类品种繁多,发展渔业区位优越。渔业历史悠久,其渔文化与汉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及民俗传统紧密相连,从古到今,生生不息。sGR安康新闻网

追溯到史前和先秦时期,安康地区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汉阴阮家坝遗址)曾出土骨制鱼钩、网坠等工具,表明早期先民已依赖汉江广泛开展渔猎活动,维持生计开展生产活动。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汉江流域的渔猎经济与农耕并存,鱼类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渔业工具逐渐精细化。sGR安康新闻网

汉代时期的安康(古称“西城”)属汉中郡,依托汉江水运,渔业与商贸密切结合,汉江不少鱼类品种成为地方特产。sGR安康新闻网

唐、宋时期,汉江流域的渔业规模扩大,文献中可见渔村、渔市的记载。不少诗人留下诗篇,王维在《汉江临眺》写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孟浩然途经汉江时,在《宿建德江》中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岑参诗作《渔父》中写道:“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sGR安康新闻网

明朝,渔业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渔民群体,渔具种类增多(如网、罾、鸬鹚捕鱼)。《兴安州志》记载了汉江鱼类的多样性,如鲢、鳙、鲤、鲫等,并提到渔税制度,反映渔业管理的规范化。明清地方志中记载“汉江鲌鱼,岁贡京师”为汉江鲌鱼(翘嘴鲌),因肉质细嫩著称,为贡品。sGR安康新闻网

传统渔具包括撒网、拦河网、竹制渔笱等,部分技艺延续至今。特色捕捞,历史上曾使用鸬鹚(鱼鹰)捕鱼,现多见于文化表演;夜间燃火诱捕的“火光渔法”也具有地方特色。渔民按水域划分作业区,形成家族或村落协作的传统。sGR安康新闻网

渔民在劳作中创作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汉江船工号子,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安康鱼宴以汉江鲜鱼为主角,如“酸菜鱼”“辣子鱼”“鲶鱼炖豆腐”等,融合了川陕饮食风味。sGR安康新闻网

在节庆与艺术方面,端午节赛龙舟,汉江上的龙舟竞渡活动历年举办,兼具纪念屈原、祈愿渔业兴旺、促进安康社会发展的多重意义。民间艺术剪纸、年画中常见“连年有鱼”等吉祥图案,鱼形花灯、鱼舞等表演融入节庆。通过节庆、博物馆(如安康博物馆的渔文化展区)和文创产品焕发新活力,成为地方文化名片。安康渔文化是汉江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智慧。sGR安康新闻网

新中国初期,汉江渔业逐渐从自然捕捞转向池塘和水库养殖。1980年后,随着汉江水电站梯级开发、河道采砂等影响,汉江野生鱼类不断减少,传统渔业面临挑战。2009年至2018年间,瀛湖形成规模化网箱养殖,其水产品产量居西北五省之首。瀛湖、流水镇、后柳古镇等地开发渔家乐、全鱼宴,举办休闲垂钓大赛推动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sGR安康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渔业作为农业六大特色产业进行培育,依托富硒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大水面生态渔业推广“人放天养”模式,努力保护汉江生物多样性。按照“稳河湖、扩稻渔、改池塘、增设施、强冷水”的思路,全力推进生态渔业三年倍增行动,促进生态渔业扩面增量、提质增效,加快构建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持续增强生态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今,已成功创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等各类国家级示范区(场)16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个,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现代渔业园区54个,市级良种繁育示范园30个,冷水鱼生态养殖示范点10个,全市渔业经营主体达到350家。水产品产量、产值始终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品牌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成功打造“安康汉水鱼”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安康钱鱼”“安康花鲢”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安康花鲢”被收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探索出“养殖基地+配送中心+品鉴店+加工企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着重延链强链补链;科学引导休闲垂钓,发展水产品加工、逐年举办鱼宴比赛,形成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品牌凸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积极贡献渔业力量。 sGR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