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召伍
岁月荏苒,从事新闻宣传已走过40个春秋。真切感受到了新闻宣传工作者,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中,采访、写稿、邮寄到互联网和微信等,传输方式和速度愈加便捷。
1983年春,感受到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的深刻变化和农村团建的深入推进,萌发了写新闻的念头。身居在大山里,写稿是费神的,也是遭罪的。白天要下地劳作、组织开展村里的团建活动。晚上则拿起笔来记录白天的所见所闻,提炼新闻亮点,及时把新闻稿件写出来。为了新闻的时效性,第二天一早翻山越岭15公里到邮政所,然后才能把装入信封、贴上邮票的信封投入邮筒。
连续4年被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站评为模范通讯员,1987年2月,百字新闻被《安康日报》采用,那种兴奋无以言表。从那开始,就把新闻发稿作为业余写稿的主阵地。当时给报社寄稿恼火的是发新闻图片。那时,家里不具备照片冲洗和扩印条件,我用海鸥120相机进行新闻图片拍摄。每拍完一个胶卷,就步行到30公里外的县城照相馆处理照片,扩印的照片连同文字稿像信鸽邮递报社编辑部。
1992年10月,我被安排到紫阳县一乡政府工作,边工作采访写稿。而不同的是,采写稿件随时通过同事和乡邮员投送到去报社编辑部。最快投送翌日即可送达报社的编辑手中。文字新闻、图片新闻频繁在《安康日报》上出现。
2000年,我调到了县城。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横空出世,单位为我配备电脑和数码影像设备。新闻稿件的投送通过对方的邮箱、QQ和微信,稿子就秒传到对方的电脑里,十分神奇,经常是昨天将稿子传走,今天的报纸就粉墨登场,让我投稿的兴趣倍增。从第一篇稿子刊发到现在,连续不断地为《安康日报》投稿,我把几十年来报纸采用过我新闻稿件剪贴下装订成册。近2000篇的剪报包含消息、纪实新闻、图片新闻、人物通讯、散文小品。
随着通信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整体推进,国内互联网得到了大力普及,特别是5G业务和QQ、微信电脑版、手机版和数码影像产品的普及运用,对于我们这基层笔杆子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借助随身携带的手机,依托QQ、微信,与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沟通,投送的稿件更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使得稿件投递“立竿见影”,马上就办,更加便捷高效。
回想起过去写稿投稿的经历,无不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信件—邮件—QQ—微信,稿件投递方式的变迁,只是我们生活工作中万千变化中的一个。我们这个时代,又何曾不是在一日千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