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安康军旅作家崔八娃
2025-02-21  来源:本站原创

□ 郭书胜kYq安康新闻网

在秦巴山区的汉滨区沈坝镇,一尊铜像静静伫立,他左手握着书卷,右肩挎着刺刀钢枪,仿佛时刻准备着战斗。kYq安康新闻网

他是谁?他是从贫苦农村一路奋进,成长为优秀革命战士、知名作家,而后又回到家乡,成为服务楷模的崔八娃,《安康市汉滨区志(1988~2010)》记录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人生。kYq安康新闻网

崔云峰,1929年4月出生在汉滨区沈坝镇,因在家排行“老八”,乳名“八娃儿”,人们习惯称之“崔八娃”。他家境贫寒,童年在这片质朴却贫瘠的土地上度过,生活就像风雨中飘摇的孤舟,时刻面临着被生活围困和吞噬。kYq安康新闻网

1945年前后,保长和一帮人如同恶狼一般,张牙舞爪地向崔八娃一家催粮收租。家中早已无米下锅,面对这样的绝境,父亲只能苦苦哀求,换来了无情的拳打脚踢,直到父亲奄奄一息才将他扔回家。不久,荒凉的山坡上便多了一座新坟,这成为崔八娃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kYq安康新闻网

1949年3月,崔八娃被抓了壮丁,带往湖北省竹溪县。前路生死未卜,孤独年迈的母亲和家乡的山水都成了他心中最深的牵挂。他湿润的眼眸中,写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恐惧。然而,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团火焰在熊熊燃烧,他向往光明,点燃他对生活的希望。kYq安康新闻网

1949年4月,崔八娃所在部队起义投诚,加入了解放军。这一决定,如同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他找到了坚定的信仰,明确了人生的方向,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迷失的船只,终于望见了灯塔那明亮的光芒,开启了人生新篇章。kYq安康新闻网

1952年,全国开展扫盲运动,部队推行“速成识字法”。崔八娃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中,仿佛干涸已久的土地拼命吸收着甘霖。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到能够识字、阅读、写作,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每个夜晚,当战友们都已进入甜美的梦乡,他仍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钻研。那微弱的灯光,宛如他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火,照亮前行的道路。kYq安康新闻网

受高玉宝《半夜鸡叫》的触动,在部队首长柳山杂(也有说法为柳山朵)的悉心指导下,崔八娃创作出了《狗又咬起来了》一文。1953年1月,这篇文章先是在《解放军报》发表,随后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在文学的天空中闪耀,被《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30余种报刊纷纷转载。在接下来的20年间,它被译成20余种文字,还入选了40余种大、中、小学教材。崔八娃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传奇,从此文坛便有了 “南高北崔” 的美誉。他的文字仿佛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1953年2至3月,他被解放军原总政治部、原兰州军区树为“扫盲标兵”,与高玉宝一同被原总政治部授予全军 “战士作家” 的殊荣。同年,作为文艺界代表,他光荣地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有幸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那一刻,他的心中满是自豪与感动。kYq安康新闻网

在辉煌成绩面前,崔八娃并未忘记自己的根。中年的他,怀着对家乡浓浓的眷恋之情,像一只归巢的鸟儿,毅然回到了故里沈坝镇。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家乡建设中。他先后担任民兵连长、大队长、安康日报社编辑、乡信用社主任等职务,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拓荒者,为家乡的发展默默耕耘。kYq安康新闻网

晚年的崔八娃,生活逐渐归于平静,就像一片飘落的树叶,安详地躺在大地的怀抱中。他常常坐在自家院子里,静静地回忆着自己的一生。看着家乡发生的变化,他的心中满是欣慰。kYq安康新闻网

2005年,崔八娃被聘为安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2007年1月31日,他在故乡平静地离开了人世。kYq安康新闻网

如今,当我们仰望崔八娃的铜像时,那迎风敞开的军衣,展现出他抗争与不屈的精神,仿佛在时刻告诫我们,要始终怀揣青春的激情奋勇向前,始终以昂首挺胸的姿态目视前方。他的故事,宛如一首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kYq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一审:许安|二审:孙妙鸿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