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方志中的女娲文化
2025-02-21  来源:本站原创

□ 向兴述FUQ安康新闻网

平利女娲山,古名中皇山,距平利县城西15公里,主峰海拔984米,山地面积60余平方公里。女娲在这里炼石补天,用泥捏人,治洪水,除兽害,拯救人类的故事,广为流传,且年代久远,至今犹耳闻其声,目睹其影。但女娲究竟始治于何处何地,则众说不一。因为外地外省也有女娲山、女娲遗迹之说。为此,笔者尝试着从地方志中寻找答案。FUQ安康新闻网

从目前研究论证情况来看,确定作为母系氏族部落首领之一的女娲氏,有在平利女娲山区生存活动可能性的各类史志书籍达十部以上,均有记载有数十处之多。例如:晋《华阳国志·汉中志》记载: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刘林注:“作道”在今陕西平利县。宋《新唐书卷四十·志第三十·地理四》记载:平利。中下。武德元年(618)以故吉安置,大历六年(771)省入西城,长庆初(821)复置,有女娲山。《明一统志·卷三十四·汉中府》记载:女娲山,在平利县东三十里,旧有女娲氏祠,灌溪河发源于此山。FUQ安康新闻网

《平利县志》记载:在女娲山一带,发现与女娲有关的遗址、遗迹10多处,其中有女娲庙、太子坟、皇巡宫、玉皇祠、玉皇宫、舍利院、金房古道、女娲泉等。同时,还从地名诞生、历史传说、民俗民歌及考古发现等多方面梳理并记述了“女娲文化”现象以及研究内容,向人们传递和讲述着与女娲息息相关的女娲故事。FUQ安康新闻网

1982年春节前,平利县对历史文化有所研究干部徐涛,在村民猪圈里发现《中皇山女娲氏庙碑》,立刻送县文化馆。据考证,碑记由清乾隆元年(1736)任知县的古沣在修建女娲庙时撰文,该碑用三块坚硬的梨木雕刻,对女娲补天神话广采博引,对古籍中关于女娲记载较为详尽。该碑经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FUQ安康新闻网

新中国成立后,平利经过三次文物普查,在女娲山一带,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等各个时期文物数百件。县文管所现藏有130多件,其中70余件出自女娲山区一带。这些遗存文物,充分说明史前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到史前两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女娲山周围就有人类活动,为女娲文化研究提供了翔实丰富的文物史料。FUQ安康新闻网

通过民间走访,平利县搜集整理出许多与女娲有关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及祭祀女娲的民间习俗。同时,还搜集整理出10多首民间广为传唱的女娲民歌。有歌唱道:正月初七嗯嗯,是人日哟,哎哟,后辈儿孙哎哟,祭女娲哟,嗯嗯,等等。FUQ安康新闻网

为了深入对女娲文化进行研究,2003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中心、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考古研究所与平利县人民政府在安康联合举办“中国·平利女娲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期间,收到专家学者论文22篇,对女娲文化进行全方位研讨取得积极成果,其意义不言而喻。FUQ安康新闻网

平利县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出发点,将女娲作为人,而不是神来研究。今天研究她、供奉她,是为了弘扬她勇于战胜困难、拯救民众,创造新生活、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这正是现实意义所在。FUQ安康新闻网

可贺可喜的是,平利县在女娲文化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对其成果开发利用。2003年,成立女娲茶艺表演队,2007年随陕西商团出访俄罗斯,受到青睐。随后,女娲茶艺表演队成为省市对外文化交流及表演活动的保留节目。2006年到2023年,中、省、市与平利县主流媒体联手,以女娲文化为元素背景,举办了16届“茶之旅”文化节。将全县茶叶品牌予以整合,统一注册了“平利女娲茶”系列绿茶产品商标,并将其打造成为国家商标,增强了平利茶叶产品的商业价值。并且,平利文化人撰写了10多部“女娲”文化书籍,其中《女娲山民歌》入选全县中小学乡土教材。 FUQ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一审:许安|二审:孙妙鸿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