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文化安康
梦回高桥话农场
2019-05-15  来源:本站原创

□ 孔 颖AFE安康新闻网

儿时的高桥农场,五里一稻田,十里一荷塘。AFE安康新闻网

车行至权河火车站,往右一转,在陡山峡谷间穿梭,忽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鱼米之乡观音坝,农耕人家春来早。”粉墙石瓦散落在茶树丛中,小洋楼顺公路延伸,一场春水浇灌了庄稼地,春风吹来了万物复苏的气息。“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白水花木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茶园。”讲的就是此刻的景象。AFE安康新闻网

农场背靠刘家山,传说山上有位观音菩萨,小时候虽年幼无知,听了也觉得这山有灵气,农场间流淌着一条小河,东河与西河从高桥穿镇而过,汇集成权河,水流湍急,夏日里看起来甚为壮观。临河田地宽阔,有一种平旷之气,是县政府规划的林木育苗基地和生态茶叶示范园——高桥农场,有数百户山里人家都在这日月山川里。AFE安康新闻网

农场地处观音坝,如今坡地平川都已退耕还茶,漫山遍野的茶园葱郁,集四时之气,其茶叶滋味清幽,可除疲劳,增食欲健身心。村民们喝着富硒茶繁衍生息,难怪这里的人大都长寿。村里人大都是茶农,每年清明时节的茶最为珍贵,这一时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村采茶,山间随处可见腰跨竹篮的采茶人。炒制茶叶时,茶叶嫩芽进入灼烫的铁锅,茶农双手伸入锅底,反复翻动茶叶,经过揉、搓、理、条、定形等工序,弹指间上好的毛尖出锅了,工艺皆在制茶人的股掌之中,难怪手工制作的明前毛尖已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AFE安康新闻网

近几年农场附近有一个专门的制茶地方叫关南春茶厂,入夜,灯始终亮着,机器轰隆作响,奏出寂静夜里的交响乐。天一亮,新鲜的春茶就出来了。“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就是茶厂最好的广告。AFE安康新闻网

农场有一个可以收藏灵魂的地方,就是“梦紫阳”。一排老房子围成一个大院落,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尽收眼底,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那尘封的往事。AFE安康新闻网

1953年紫阳第一个国营农场在这里诞生,1970年这里驻扎着服务三线建设的战地医疗队,2000年这里是孕育绿色发展的紫阳林木中心苗圃。2016年摇身一变,成了集观光采茶、旅居休闲为一体的“梦紫阳”主题农场。AFE安康新闻网

农场上游的裴家坝生态示范茶园开园了,山前屋后的樱花盛开时游人如织。村民们从没想过外地人能络绎不绝的来这里,没有太多人工合成的景点,客人们向往田园风光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寻访到此踏青寻春、采茶赏花,“唯有樱花真性情,清明时节泪淋淋”。AFE安康新闻网

我以过客的形式穿梭在高桥乡村,这里的文化与别处不同,廊桥讲述着清朝名门嫁女、吟诗过桥的故事,明清四合院遗存——田家祠堂隐约透露着旧时的当地大家族荣光,这里出了很多文化人,如李春平、田先进等,历史与人文的气息交织,浸润这一方水土,孕育出高桥人的智慧和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力量。AFE安康新闻网

勤劳的山里人,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曾经闭塞的交通使得高桥不偏但僻,十几年前,从高桥铁佛寺走出来的郑远元带活了传统又新兴的修脚产业,富了一方父老乡亲,也让高桥如紫阳富硒茶一样声名远扬。AFE安康新闻网

精准脱贫政策的实施,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几年前,村里人能在农场做农活赚钱,如今不仅能在安置点建设中做临工赚钱,还能外出修脚创收,养活一家人,逐渐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AFE安康新闻网

霜风晓月之时,梦紫阳响起了《郎在对面唱山歌》,唱着山里人对现实生活的情怀,也唱着山里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这样的时刻不需要想太多,有一壶富硒热茶在体内晃荡如权河细流,就很好。AFE安康新闻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桥人引以为傲的“家底”,也是高桥人民向着“宜居宜业宜游”发展的优势。中国乡村的发展裹挟着变革的力量,日新月异,新农村建设的塔吊正在上升,永远不变的,是萦绕在梦中的乡愁。AFE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