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强
我这里所说的秦岭脊线,是公路人称谓的“秦岭210国道”,旅游上称谓的“秦巴一号风景道”。我之所以这样称谓,是因为它穿越了秦岭高耸云端的道道山脊,也像人的脊椎一样,支撑着秦巴山区繁衍兴盛的机体,特别是在路旅融合发展格局中,成为人们越来越津津乐道的一条风景线。
我原以为,随着西康铁路、西康高速等专线的开通,它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黯然落幕,但山还是那座山,路早已不是那条路。它已经在交通大动脉升级换代的基础上摇身一变,成了一条穿越秦岭公园,延伸至安康旅游的大动脉了。
我上大学的第一次远行,就是沿这条脊线乘坐公共汽车一路奔波到西安的。从那时起,我无数次穿越这条公路,一路八个小时的颠簸摇晃和车辆的惊险穿梭,时而被抛上云端,时而被跌入谷底,加之不时有路面破损,还有冬季冰雪路滑造成大量行车的东倒西歪,由此,我对它的记忆一直定格在对交通的不可替代和安全的无比担心上。至于沿线四季的风光和景点,被翻江倒海的五脏六腑折腾得异常模糊,甚至没有一点记忆。既就是在风景如画的休息区临时休息,我头疼脑涨地下车可以做的,不是欣赏美景,而是一阵子的呕吐。这样,我对秦岭脊线一直怀有一种爱恨情仇的复杂心态,而且是恨大于爱,仇大于情。
后来,我和秦巴山区的子民乘着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舒舒服服地坐上了西康铁路的对开列车,将八小时缩短为四小时,再后来,我们又舒舒服服地坐了上西康高速客车,将四小时缩短为两小时,这不,马上西康高铁就要开通了,可将两小时缩短为一小时,至于远行出差,坐富强机场的飞机,瞬间就可以畅行天下了。就这样,我们不再关注秦岭脊线了,甚至还想与它做彻底的告别。
然而,在我开始淡忘秦岭脊线的时候,总有人提及它的存在,赞美它的旧貌新颜。于是,在近三五年里,我作为一个山里人,便有意识地岔着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装出一副大城市人游乡村的样子,开始重走秦岭脊线。
四年前的春季,我第一次驱车进入这条脊线,就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想象。沿途少了大货车和大客车的喧嚣,每一处的景点沿途上,停满了花花绿绿的“甲壳虫”小车,游人头顶蓝天白云、脚踩青山绿水拍照留念,好一派自驾游的潇洒和惬意。
沿线比比皆是的景点,在游人簇拥的刺激下,我开始不自觉地停留,从而唤醒了我对这些景点沉睡的记忆。那些传说中的喂子坪、流水潺潺的九龙潭、壁立千仞的石羊关、色彩斑斓的鸡窝子、南北分界的分水岭、云雾缭绕的黄花岭、旷野辽阔的平河梁、通达四海的广货街、风景如画的悠然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在我驻足之际,便心生敬畏,感慨万千,在美景包围中,吸纳日月之精华,吞吐山水之灵气,完全没有旅途的劳顿和萎靡,只有赏景的舒坦和兴奋。
当我重新站在秦岭脊线穿越的秦岭分水岭时,就充分感受到了秦岭是一座最伟大的山,也是一座最中国的山。它“提携着黄河长江,统领了北方南方。”一座秦岭山,半部中国史。我在这里才读懂秦岭的丰富内涵:这座横亘于中国中部素有“中华龙脉”之称的秦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如果你带着爱心和善心,从秦岭脊线的两侧走到秦岭的深处,就可以近距离地与秦岭的特有物种,如秦岭金丝猴、秦岭羚牛、朱鹮、林麝、大熊猫以及濒危物种中华虎凤蝶、金钱豹、黑熊等交上朋友。我没有打算和秦岭的每一位动物见面,但还是幸运地目睹了一些动物的风采,在牛背梁我看到了羚牛的出没,它们在深情瞭望了我一眼后,悠闲而又礼貌地离开。在宁陕的鹿柴山居我看到了朱鹮展翅滑翔,也听到了关于朱鹮夫妇只要一只死去、另一只便殉情自杀的凄美故事。在平河梁的松林里,我还与松鼠玩了一场爬树的游戏,至于秦岭脊线沿途的喜鹊、斑鸠、八哥等鸟儿,总是伴我左右,护送我一路回家。
我在秦岭脊线沿途的广货街、旬阳坝、宁陕县城等落地休息,品尝到了各具特色的饮食风味,那灰条菜、鱼腥草、槐树花、六月嫩、青松尖、蒲公英等凉菜以及神仙豆腐,洋芋粑粑、乌鸡一锅炖等,让我口留余香。还有那些听都没有听过的蒸锅烧焖核桃须、天麻文火清蒸鸡蛋羹、丹参炖走地鸡、手工面配山菌汤、高海拔野生金银耳配燕麦片、彩虹酸奶水果捞、古法手工十年陈膳酿等等这些美食,我都吃了偏碗子,那味、那色、那形,我说出了大家都会口水直流。
秦岭脊线的故地重游,让我重新感受了秦岭山水画卷的壮丽,接触到了秦岭野生动物的神奇,品尝到了秦岭山货特产的香甜,我在感恩大自然的馈赠、特向大自然敬礼的同时,突然想到,如果没有这条秦岭脊线,这些美景、美味、美食我们能尽情享受吗?秦岭蕴藏的大自然秘籍我们能及时揭秘吗?正确答案是:肯定不能。所以,我开始良心发现,对秦岭脊线的本身表达了强烈关注。
这条嵌入大山的脊梁、缠绕于山腰的脊线,宛如一条乌黑的巨蟒,蜿蜒于群山之间,游走于翠绿之中。现在的这条秦岭脊线,早已没有了我当年穿越时的破破烂烂,公路旁绿色的护栏、黑色的路面、平整的路基、洁白的标线,干净的地沟,与秦岭山水彼此映衬。如今,这条穿越秦岭的脊线,就是一条赏景观天的林荫大道,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靓丽风景线。
近期,我参与了市公路局和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对秦岭脊线赋予的“秦巴一号风景道”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北起古城西安,南达安康镇坪,全长500余公里,一路沿国道自北向南穿越秦岭、汉江和巴山等中国三大自然地质区域。风景道分为“秦岭段”“汉江段”和“巴山段”,是陕西山地自驾路线中,路况很好、风景出众的一条旅游大通道,这一路,可以领略关中平原风光,翻越秦岭主梁,伴行一江汉水,攀登巴山奇峰等美景,因为这条脊线辐射安康的瀛湖、南宫山、千家坪、千层河、燕翔洞、凤晏梯田、后柳古镇、蜀河古镇等景区和重点旅游村镇,因此,便有了“秦巴一号风景道”之称。所以,这条脊线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托起山南子民走向山外的交通线了,而是托起大秦岭旅游日益走向火热的旅游线了。我从这一刻起,决定重新修正对这条脊线的传统认知:我对它只有情没有仇了,我要向它表示崇高的敬礼。
文到此处,本可以打住,但我突然想起市公路局提出的以公路为引领的“公路+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思路以及在他们办公楼走廊上看到的“公路助经济腾飞,交通让文明延伸”的口号,便还想深挖一下。
我深切地感受到,秦岭脊线所展现出来功能裂变的背后,就是公路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和坚守。在秦岭脊线上,就是这些公路人,他们穿着橙色的工作服,年复一年挥洒着汗水,在“秦巴一号风景道”全境设置通关打卡点和服务驿站,为车友和游客提供配套服务,让游客处处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最让人感动的是,平河梁南面的新路道班,那是全国的百佳文明道班,里面挂着满墙壁的鲜艳锦旗,有辛勤劳作的劳动模范、有山洪中抢救生命的英雄、有风雪交加中矫正车辆的勇士,他们曾克服着没有水电、没有通讯、没有空调、没有生命保障的恶劣环境,与雄伟的秦岭和秦岭脊线融为一体,成为秦岭脊线的守护神,被誉为“秦岭赤子,国道忠魂”。他们无愧于这个称号,他们不仅是公路上的卫士,更是公路上的脊梁,他们才是生态旅游风景廊道上的真正风景。所以,我决定把我最崇高的敬礼,献给奋战在公路一线上的全体公路人。
我在想,不仅是我,所有享受过秦岭脊线恩惠的人,都应该说一声:公路人,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