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成
到了镇坪县,如果不吃腊肉,不仅对不起镇坪朋友的热情劲,更会严重挫伤他们偏着头讲“喝碗镇坪腊肉汤,给我皇帝都不当”这句豪言壮语时的自信心。到哪吃呢?文友说到腊肉非遗馆去。
兴冲冲出了县城,沿碧绿的南江河下到新华村,便见头顶的高速公路在此拐了个长弯,河湾东岸耸立一座依山傍水的大楼,正门顶端悬挂着“镇坪腊肉非遗馆”的横匾。哦,这里不是“下馆子”的馆,而是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馆。
主人曹祖波,是个眉清目秀的年轻人,他那轻言细语、言简意赅的一番讲述,让我们伴着对实物、图片和文字的解读,获知了镇坪腊肉的前世今生与制作工艺。
地处巴山腹地的镇坪县,因与重庆的城口、巫溪,湖北的竹溪和安康的平利、岚皋县交界。化龙山主峰2918米,是大巴山的第二高峰,是汉江以南陕南地区的最高山脉,因而,镇坪便成了立于三省市界山上海拔的最高县。身处高山,地广人稀,却因森林覆盖率超过90%而植被丰富,葛条、野蒿之类的“猪草”遍地都是,有了养猪的天然条件。早在1958年,就以人均养猪量陕西第一的惊人成绩,夺得“全国养猪红旗县”的殊荣。一千多年前的文献里,有吃腊肉的民歌、谚语与故事;新世纪以来以曹祖波为首的一批年轻人守正创新、研制开发,又让镇坪腊肉腌制工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进入全国特质农产品名录,从而让大江南北的美食家都好上了这一口,让这高山顶上的传统食品成了享誉四方的文化名片。
镇坪的“腊猪肉”,的确不是别处的腊猪肉、腊牛肉、腊鱼肉那般的“风干肉”,它是地道的“腌制肉”。这地道,源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山高水硬,人不吃肉没精神,镇坪人不仅“喜食肉”,而且爱吃生长期一年以上成年猪的瓷实肉,爱吃四五指厚的肥猪肉,特别是油汪汪的大片肉才爽口,才添神。镇坪虽然山高风大,宜于制作风干肉,却因林深雾大,地湿潮重,肉品不易风干而易霉变。所以,山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干出了经验,积累了智慧,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腊猪肉腌制法”。腊猪,就是腊月杀的猪。此时,吃过秋食的猪们膘已养圆,经过冬日休眠的猪们油已蓄足,正好杀了过年。腊肉,就是腊月腌制的肉。此时气温零度以下,气候干燥,北风干冷,肉易保鲜,是腌制猪肉的最佳时机。
镇坪腊猪肉有别于他处的最大特点,是味道偏咸,故有“炒腊肉,不放盐,一碗自带三碗咸”的俗语。只因此地毗邻巫溪的大宁盐厂,处在巴山盐道沿线,在腌制腊猪肉时,不必用酱醋一遍又一遍地消腥遮味,而是用盐和酒。他们把新鲜的猪肉剥去板油、划成方子、冲洗干净后,摆在案板上,先喷一遍高度数的苞谷酒,再把撒均匀的盐粒在肉上搓化,以达取腥遮味之效。
镇坪腊肉的味道,吸收了重庆、湖北的风味。西南面与重庆接壤者,喜食麻辣,就在消毒后撒上辣椒、花椒面子;东南面与湖北交界者,口味清淡,就撒白糖、喷酱油;而与安康各县为邻者,则是两者的中和,各样都来一点,叫做“调和味”。然,无论什么口味,都少不了香味。有钱人家去中药铺子、食品店子称了八角、桂皮、荜拨、茴香等佐料,贫家之人便把积了上年的柑皮橘皮、桃核杏仁碾碎,拌了葱绒、蒜泥和香油,一遍一遍涂抹上去,香得别有风味。
封味之后,封缸腌制。陶缸最好,木缸也行,实在缺缸的就用石板做了石缸。无论啥缸,均要置于泥土地上,能接地气,则有生气。盖缸之前,蒙一层布,是为严实。如此实在地捂上两天,让各种调料的气味在肉中穿透了,在缸里窜匀了,真正达到香味饱和、味道圆满的程度,并生成了香气扑鼻的新气味,才算到味、到位。
出缸的肉条子挂于室内的木杆之上,打开门窗吹一天一夜冷风,油入肉中,寒气封冻,那肉似乎缩成半干。此时,取来备好的椿、杨、松、柏和板栗、桦栗、橡树之类含有香气的干木头、柴疙瘩,生起明火,再用松柏之类新鲜枝叶罩在上面,免生火苗,却可捂出一缕缕青烟。不一会儿,便见红红的火炭炸出火星,清淡的烟子袅袅升起,热气直往肉里钻去,那肉便在烟熏火燎、高温烘烤的环境中渐渐成熟,漫漫变黄。熏过三三得九天,再冷却一夜,打开门窗,放了烟雾,便见肉条子成了金条子,那黄生生的腊猪肉,就成了山里人四季享用、支人待客的上等佳肴。
镇坪人在发明了腊猪肉的工艺之后,用同样程序去做腊牛肉、腊羊肉、腊鱼肉及各种野兽的腊肉,只是,后来牛肉归公,再后来江河禁渔,到如今山林禁猎,他们只做腊猪肉了,所以,就把这单一的腌制肉品及腌制工艺,简称为“镇坪腊肉”。
腊肉宜存,喜干怕潮。厂家、商家需冷藏,自食的农家挂在房梁上即可。两年以上的陈肉会长白斑白毛,不要怕,它叫益生菌,是可食用的有益物质。干腊肉取下后,用火将肉皮烤酥,再用温水浸泡一两小时,清水洗净后,白水煮熟。再换两道沸水,即可淘其过咸的盐味。切成小块,存入冰柜,可以随时适量取出,选以酸、辣、甜、咸等食材,采用蒸、炖、焖、炒等厨艺,做出可适不同嗜好的美味佳肴。
如今的镇坪腊肉,已由农产品变为工业品。我们在商品展柜中看到了用纸箱、木盒、塑料袋打包的不同肉块包装,看到了手提琴状的腊肉火腿,还看到了真空包装的肘子、蒸肉、腊肉拌豆腐乳等各种熟食品。尤为令人惊喜的,是看到了腊肉条、腊肉片、腊肉丸等各种速食品。当爱吃零食的女诗人对这些即食性的小玩意边品尝边问个不停、赞不绝口时,我完全相信:顺应快速时代需求的速食品,一定适销对路,销路大好!
出了一楼东边的成品展馆,才知我们已经走出了非遗馆,二楼以上分别是烘烤车间、成品车间、食品车间。当然,一楼的小餐馆,还可品尝他们的腊肉菜肴。走进餐馆,才知它与非遗馆相通。边吃腊肉美食,边品非遗文化,这才是《天仙配》般的美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