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文旅 > 散文诗歌
麦香 稻香
2020-08-04  来源:本站原创

□ 李永明nZy安康新闻网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每个人都眷恋着自己的故乡,我对故乡也情牵梦绕,故乡的山山水水,故乡的风土人情,不管身处何时何地,都割舍不了对这方热土的眷恋。nZy安康新闻网

家乡的一条河流,丰润着方圆几十里,以盛产小麦水稻为主,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那个年代,在农业学大寨的影响下,乡亲们积极治理河道,挖潜扩灌,修田造地,一年一度的农田大会战“战天斗地气吞山河,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劳动场景,至今难以忘记。一河两岸的小麦长得绿油油,一眼望不到边。春季走在田间地头,一陇一陇绿浪翻滚,河风顺畅,鸟儿鸣叫,花儿绽放,置身于茫茫的绿海之中,瞬间变成了麦株。到了夏收时节,一河两岸金灿灿的,一幅多姿多彩的丰收画卷。饱满的麦子,已经成熟在望,笔挺的麦秆柔风中摇曳浅笑,望着农人们一张张充满喜悦的笑脸。掐几束饱满的麦穗下来,带着麦芒轻轻的揉搓,不一会儿就将薄薄的壳衣中脱去,低头对着它轻轻一吹,纷乱的杂屑就随风飘尽,丢进嘴里咯嘣嚼起来,满腔麦香留存在唇齿间。此时的眼里不在是麦田,而是随着季风吹动的方向,波涛起伏的“大海”,是绿野蓝天下荡起的金色希望。nZy安康新闻网

“快黄、快割”伴随着布谷鸟的叫声,农人们忙碌起来了,天未亮就趁着点点微光下地割麦,那时割麦是互相请工换工,亲朋好友互相帮衬的,学堂里的孩子们也有忙假,支援三夏大忙。田野里洒满了劳动时的欢声笑声,男女老幼你追我赶,在田野里摆开了战场。鲜红的红领巾在麦地里闪耀飘舞。麦子收割完后,顾不上疲惫,趁着高温天气,进行晾晒然后脱粒,有用手工连枷打的,还有用机械加工的。农忙季节人们都很忙碌,村子里几乎没有闲人,只有老年人在看家护院。加工好的麦子,进行反复晾晒挑选,把上等的麦子当做公粮上缴国家,其余的自己食用,那时候的麦子加工出来的面粉又白又细,做出来的手擀面、凉面筋道,爽口润心,特别是农村手擀面,成为生活的一道美食。农村的巧妇们,还用面粉做成馒头、花卷、油饼等面食,再配上当地的酸菜,嘹咋了。在农村流行这样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说的就是农村的酸菜面、酸菜拌汤。那时的麦子,颗粒饱满,加工出的面粉正宗地道,做任何面食吃都有淡淡的麦香,味道悠长,农村手工制作的挂面和馒头成为城里人抢手货。nZy安康新闻网

小麦收割完,就赶着灌溉犁田插秧,节令不等人,一茬接一茬,那时农村最忙的要数开水、放水、守水了,居住上游灌溉优越,上流下接,下游灌溉困难,放水时上渠道守水,来回在渠道上下巡水,脱脚下渠道堵水,清理杂草和浪渣。困了就睡在渠道边上,忍受蚊虫叮咬,还得提防毒蛇的侵袭,为水消得人憔悴。水放到田里后,苦了老黄牛下了田,听从主子指挥,犁铧在飞驰,泥浪在翻滚,一排排浊浪在田里“潮起潮落”,主人溅得一身泥也顾不得擦洗。刚翻一新的水田,“八哥”就落在泥坯上找蚯蚓吃。nZy安康新闻网

插秧开始了,拔秧苗的拔秧苗,插秧的插秧,水田里哗声一片,人头攒动,不到一袋烟功夫,水田便“上午一片黄,下午一片绿”了。插了张家插李家,插完李家转陈家,家家插秧忙,家家像过年。不到两三天时间全村的秧苗插完了,秧苗立起来了,立起来的秧苗为明镜般的田野续写绿的画卷,到处是一幅幅绿色的水彩花卷,靓了陕南的五月。nZy安康新闻网

那时候,家乡的白米白面在西路坝一带颇有名气,收获季节,在市内工作的机关干部都赶到家乡去购买新米新面,家乡人厚道、善良,卖出的米面都是精中选优货真价实,像对待亲戚般对待购买者。在70年代,家乡盛产的“一根稻”,做出的米饭软糯、耐嚼,香喷喷的深受喜爱。家乡人吃的白米细面,日子过的悠闲自得,受人羡慕。nZy安康新闻网

时过境迁,一河两岸再也看不到金黄的麦穗和稻穗,再也见不到那火热的劳动场面了,家乡的好田好地,都被社区建设和各种园区所征用,还有的田地都撂荒了,田里长满了野草,沟渠里的水四处横流,令人心疼。家乡人再也不耕种小麦和水稻了,年轻人都远走他乡打工谋生,每年挣得钱比种庄稼划算。吃的米面油都是从商场购买,尽管方便快捷,但总是吃不出麦香稻香。让人常常怀念过去的粗米粗面,生活返璞归真后,人们更加回味过去的生活。 nZy安康新闻网

(责编: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