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韦慰
恰逢周末,我们直奔汉滨区谭坝镇,远离城市喧嚣,拥抱田园静谧。终于来到这个慕名已久的地方,走进绿意盎然的谭坝,放眼望去,保存完好的传统古村落依山傍水,格局自然,天人合一,极为融洽。
身处谭坝,连山风都浸透着野花的清香,这个藏在巴山汉水褶皱里的小镇,用最原始的农耕智慧守护着季节的韵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谭坝人依然遵循着立春开犁,谷雨封坛,晒秋,社火等传统,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和土地上勤劳智慧的人民,让春天在茶芽的舒展和山歌的转调里,慢悠悠地长成岁月该有的样子。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农人已踩着露水走向田垄。铁犁划开赭色土地时翻起的新泥,散发出泥土香气。山坡上的茶树、春芽树抽出翡翠般的新绿枝芽,村民的竹篓里渐渐堆起春天的馈赠。挎着竹篓的采茶女踏歌而行,歌声清越嘹亮,惊起几只云雀。老茶农用粗陶碗冲泡的明前茶,茶雾中氤氲出淡绿的烟霞。最妙是暮色初临时,当夕阳将马头墙的剪影投在青石板上,镇西的酒坊里飘出醉人的浓香,东头的油坊传来木榨机的声响,乡村的炊烟在母亲一声回家吃饭的呼唤中香飘人间。晚风掠过古戏台的飞檐,檐角铜铃的叮当声里,仿佛还回荡着汉调二黄的袅袅余韵。这方山水既带着秦巴山地的粗犷,又透着江南水乡的婉约,在时光的褶皱里成了醉人的陈酿。
步入这个被好多人拍过、写过的“国家级传统村落”,才知道,古村落属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中的东部秦巴风情区。这里有前河、马河两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陕西首座慈安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传统工匠培训基地、山货苑、接待中心;这里有竹编传承人篾匠陈善金、木匠郑时根、瓦匠程远裕、砌匠方行平、泥匠邱学俭。目前,村内遗留有喻家院子、王家院子、陈家院子等众多古建筑,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整体村落,村落除集市部分建筑依路而建,大部分传统民居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分散布置在山脚田间,山间云雾缭绕,山、水、人和谐融洽。
如今这里已是传统村落的示范点,陈列着年代久远的纺车、石磨、酒坊、煤油灯、二八大杠……小村落成了周边城市很多游客探寻乡愁的网红打卡地。因为这些历经风霜的老物件,裹着历史的风尘,沐浴着人间的烟火气,有着时代的印记,是一代代人无法忘却的记忆,像一杯浓烈火辣的老酒,一碗底蕴醇厚的老汤,承载着太多的回忆和情感。这些不仅仅是物品,亦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些老物件,见证时代的飞速发展。煤油灯照亮历史,现代科技照亮未来。谭坝镇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发展烤烟、中药材、经济林果园管护和畜牧生产开发、农旅游融合发展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催生了新业态,道德讲堂、工匠培训基地、摄影基地、电商带货基地、直播平台、书屋、百姓大舞台、科普小课堂、茶吧等相继布局运营,还有让人垂涎欲滴,齿颊留香的安家寨古法腊肉和青翠欲滴、飘香四野的安沟生态茶园,不仅提升了整个村子的颜值和内涵,成为群众身边的精神加油站,还为新老村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好去处。
谭坝不仅有美丽的山水风光,有前卫的现代科技,更有古老的农耕文明,充分展现了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历史和现代的完美融合,让时光有了交叠的共鸣,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注入精神能量。
谭坝山美水美,更是冒着热气的乡村振兴画卷。走进谭坝镇,在泥土的芬芳中享受春日的暖阳,欣赏美景,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体会谭坝人发展建设的艰辛与成就。谭坝,承载着历史的积淀,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个和美的谭坝正在腾飞,一个更加美丽的谭坝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