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晓勤
廊桥——又名木凉桥或风雨桥,在中国西南方多见,尤以广西、云南、贵州最多,而在西北陕西就不多见了。在川陕边陲的紫阳县城约20公里便是因桥闻名的廊桥古镇,镇以桥名。
因桥一直传承南方的因子,紫阳便有了北方之南方的称谓。
高桥小镇青山环绕,石木结构的古街依水而建,绿潭溪水,鱼虾嬉戏,晨炊夕浣,各有韵味。古镇处于两溪交汇之处,镇东名东河,镇西名西河,东西河之上横架两座全木结构的木廊桥。两桥之间相距百米,其结构大小,建筑模式竟然相同,由于山民朝夕往返,多次加固现在依然风姿绰约,给小镇增添一分风景、一分风情。东河桥桥头上首书“利济东流”四字,砖石组合成斗拱状,上有壁画。
每逢春秋,游人纷至沓来,逛古镇,观廊桥,听故事,陶性情,尝一尝古镇小吃无不快哉;当地山民盛夏纳凉,风雨歇脚,实乃绝佳去处。
廊桥建于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这是用纯木头创作的艺术精品,桥两端石头砌墩,垒起两道石墙,中有圆门。无论东河西河,均由三根栋梁横跨,桥宽两米,桥面铺木板,两侧没回廊,边缘以木柱支撑,上有横木相衔,如丝如扣。泥瓦覆盖,桥如亭,亭桥浑然一体。其技艺精湛,造型别致,风格独特。廊桥高17米,长15米,历史上曾两次整修,光绪三十一年首次整修,民国十年复整修。修补总监、帮办、经理、首仕、木匠、大捐名士皆记载于横梁之上。
谁不说咱家乡好。传说来自四川、西安、高桥的人萍水相逢、相聚,闲话家乡,三人都说家乡美。四川人说:“四川有座峨嵋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西安人便说:“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伸进天里头”。高桥人毫不示弱,脱口而出:“紫阳有高桥,离地万丈高。头年丢面锣,二年才听到。”又一次,高桥人与一位滚鼓人吹牛。滚鼓人说:“滚鼓山的鼓,天下第一鼓。初一打一锤,响到月十五。”高桥人对答如流:“高桥有一桥,天下第一桥,初一往下跳,十五在半腰”。滚鼓山人无话可说。
桥是爱情之舟。牛郎织女,彩虹搭桥。世事多巧合,廊桥果然隐藏一段爱情故事。
相传清乾隆六十年,东河、西河两岸受河水阻隔,交通不便,于是当地农民便集资修建廊桥,数月廊桥落成。竣工那天,有高姓子弟到权河口迎娶林家新娘。返回途中,花轿行至桥头,桥工故作刁难,不准通过,并说如执意要过,除非新娘作诗一首,用诗给桥取个名字方可过桥。新娘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好读诗书,精通琴棋书画。她走下花轿,但见新娘步履轻盈,举止大方,花容月貌,美若天仙。她当即吟出一首五言绝句:“新娘过新桥,千古万年牢。高郎娶林女,桥名叫高桥”。从此,这地方方圆儿十里都叫高桥镇。也许历史悠久,也许有了故事与传说,西河桥终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命名为:廊桥。
桥是承前启后的路。从历史走向现实。穿越廊桥,目睹人间悲喜,沧海桑田,几世几代,为行者铺路,盼壮土凯旋。从早到晚,廊桥上行人川流不息,姑娘挽起一串“凉草鞋”过去,老人提着烟酒回家,廊桥为小镇人家而忙碌。须晴日,走近桥头,环顾高桥镇,望廊桥流水,还真有一番江南水乡之韵,于是生出些爱慕与留恋。夜幕落下,明月高悬,一阵儿山歌从廊桥上飘来,悠扬而动听。清风习习,一老人独坐廊桥,追忆逝去的韶光,还是缅怀过去的情爱,品味人生,韵味无穷。
线路导航:
西安(达州)——包茂高速公路——权河出口——半小时抵达紫阳县高桥古镇(廊桥、梦紫阳、茶园)
攻略:
到高桥古镇后,拍东西两河廊桥,是婚纱摄影理想地,古镇有当地美食,土特产,农家饭菜,古街不大,狭长,石板路,石板房,古朴厚重,原汁原味的小镇。团队用餐和住宿可以到梦紫阳,步行二十分钟可以到茶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