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路黑难走,现在路灯亮到家门口;闲置的坡地荒着可惜,如今种上了富硒茶和莲藕,钱包也鼓了!”秋高气爽,五谷丰收,谈及这两年的变化,紫阳县蒿坪镇改革村村民笑着打开了话匣子。自2023年3月安康市统计局结对包联改革村以来,带着“真帮实扶”的初心,从环境整治到产业造血,从基础设施到民风培育,一步步让改革村褪去旧颜、焕发新生,绘就出“路净、村美、业兴、人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环境焕新,旧农村有了“新模样”
走进如今的改革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村道、明亮的路灯,还有那条点缀着绿植的彩虹步道——这是两年间变化的生动注脚。市统计局锚定“群众宜居”目标,从细节处着手补齐环境短板,在村内主干道安装34盏太阳能路灯,让村民夜晚出行告别“摸黑走”;修复50米产业道路、加装200米安全护栏,解决了农产品运输的“最后一截路”难题;为彩虹步道铺设1公里灌溉水管,补植绿化苗木,让休闲步道变成村民茶余饭后的“打卡地”。
针对村容“痛点”,工作队逐项攻坚,清理1处塌方消除安全隐患,拆除1座旱厕改善卫生环境,硬化马家院子80米排水沟、多次清理沟渠淤泥垃圾,让污水乱流的场景成为历史;同时推动完成130余户房屋改造,清理28处乱堆乱放、5处乱搭乱建,村庄颜值显著提升。为村委会添置21张会议桌,为“爱心超市”补充物资,让公共服务更贴心,村民的幸福感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不断升温。
产业造血,闲置地变成“致富田”
“土地不能荒着,得让它生金!”这是统计局工作队驻村后的共识。面对村内百余亩闲置土地,大家下定决心要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在马家院子周边,示范茶园拔地而起——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建成喷灌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科学化管护。每到春夏采茶季,茶园里茶香四溢,8000余斤鲜叶能带来14万余元收益,每天30余名采茶农户忙着采摘,一年下来户均能增收4500余元,“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在这里成为现实。
另一边,王家砭的蒿坪河富硒九孔莲藕也长势喜人。镇政府优选本地特色品种,邀请农技人员指导田间管理,2024年莲藕产量达12万斤,销售收入突破37万元。如今,富硒茶和富硒莲藕成了改革村的“双名片”,驻村工作队也开启富硒莲藕、荷叶茶等特色产业帮销工作,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
民风向好,干群心拧成“一股绳”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市统计局在帮扶中,始终注重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文明新风在村里扎根。结对帮扶以来,安康市统计局主要负责人坚持每季度至少到村走访调研1次,走进农户家中拉家常、听诉求,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解决了不少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干群关系越走越近、越贴越紧。
每年夏天,村里的集体升学礼更是成了“固定节目”——为考上大学的准大学生们送上祝福和鼓励,既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乡的关怀,也在村里营造出“崇学向善”的好风气。如今的改革村,邻里和睦、干群同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青山环抱新居美,产业兴旺幸福来”。两年多的时间里,安康市统计局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让改革村从“旧貌”到“新颜”,从“沉寂”到“热闹”。眼下,这份“真帮实扶”的初心仍在延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和改革村的乡亲们一起,朝着更美好的生活继续前行。
原标题:市统计局两年真帮实扶,改革村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