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珊
“每年这个时候,村里都会惦记着咱们这些困难家庭的娃儿,不仅帮着争取助学金,还准备了开学用品,娃儿能安心上学,我们心里比啥都踏实!”9月上旬,家住紫阳县洞河镇小红光村的张敏带着崭新的行李箱踏上了求学路。身后,父亲张佑学紧握着驻村第一书记陶智的手,再三道谢。
连日来,小红光村紧扣紫阳县委组织部“办小事·暖民心”行动,将“老小病残困”群体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联合包联单位共青团安康市委、民盟安康市委,以“精准摸排、快速响应、持续跟踪”模式,为困难家庭筑牢急难有人帮、需求有回应的民生屏障。
“每年包联单位都惦记着村上的这些娃儿。高考结束后,助学帮扶就是村里的‘头等小事’,我们不走‘大水漫灌’的形式,而是沉下身子挨家挨户聊,把群众的难处记在本上、放在心里。”小红光村党支部书记寇德刚翻着厚厚的帮扶台账介绍。
今年高考录取结束后,小红光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便分成2个组,对全村7个村民小组开展敲门入户走访。在常规摸排基础上,重点对接高考学子家庭,将成绩、录取院校、经济状况、是否为低保、监测户、学费缺口等信息详细记录在《年度助学帮扶台账》中。
“娃娃考上了江西农业大学,通知书下来那天又喜又愁,我常年吃药要花钱,他爸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学费还差一大截。”走访中,村民李大姐的顾虑,也是该村不少困难家庭的心声。经核实,今年全村共有4名大学新生面临类似困难,其中1户为低保家庭,3户因供养学生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不能让孩子们因缺钱误了前程,这是我们每年都要守住的底线!” 小红光村“两委”第一时间向包联单位汇报情况,沿用成熟的帮扶机制,提交学生资料、协助审核信息,仅用十余天便敲定了方案。
8月底,小红光村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集体升学仪式,包联单位帮扶干部与村干部为4名新生每人送上了5000元“圆梦助学金”和装满行李箱、台灯、笔记本的“开学大礼包”。
即将前往西安医学院就读的张敏眼眶微红:“之前一直担心学费的事,现在村里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还这么贴心地准备了学习及生活用品,我到了学校肯定会好好读书,争取以后也能为家乡做点事!”
据统计,共青团安康市委、民盟安康市委已在小红光村累计资助30余名困难大学生,资助金额近20万元。在今年“办小事·暖民心”行动中,还通过村里的群众说事会,收集“路灯维修”“饮水管道疏通”等民生问题9件,已解决6件。
“小事不小,用心办好。群众的‘小事’要‘常办常新、越办越实’。”寇德刚表示,将扎实开展“办小事·暖民心”行动,持续摸排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针对未解决的民生问题制定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真正把为民服务的每一件小事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