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胜璋
“来自全国发现的第二个富硒区紫阳县的‘撩酸菜’,秉承最传统的发酵方法,没有任何添加剂,色泽金黄鲜亮,味道鲜香、酸脆爽口、口味独特,具有开胃提神、醒酒去腻、缓解疲劳的好处,老少皆宜,是居家过日子的小菜。”这是曹治兵联系业务时常说的开场白,“撩酸菜”已成为他人生最重要的事业。
1975年,曹治兵出生在焕古镇金唐村3组,2001年去江苏省打工,从事餐饮行业。工作中,他发现江浙一带人特别喜欢吃酸菜,几乎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酸菜。回老家探亲时,他总会带一些紫阳的“撩酸菜”给同事、好友们品尝,他们都觉得很不错。一时间,找曹治兵带酸菜的人越来越多,这给曹治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于是在2017年,曹治兵辞掉了年薪几十万元的工作返乡创业。他注册了紫阳秦墨轩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经营茶叶产品包装和“撩酸菜”项目开发。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纯正的野生油菜的种源、统一的腌制技术、合格的成品质量标准这三个问题。野油菜要进行人工种植首先得过籽种关,在农技人员帮助下,他完成了野油菜籽种选育,有了自己的良种,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规模化种植的问题。其次就是不能让种植户用化肥和农药,要用专用肥(有机肥),这样才能保证“撩酸菜”的产品质量。
腌制环节也是在探索中走向成功。为了原汁原味保留传统工艺,曹治兵花高价从农户手中收购了几百个腌制酸菜的大缸,然而这些缸大小不等、口径不一,腌制标准很难把控,为此曹治兵还倒掉了上万斤的酸菜。最后他从四川重新购置了专门用于腌制酸菜的坛子,这才稳定了品质。
腌制的问题解决了,加工包装又遇到了难题。传统的紫阳“撩酸菜”属于低盐酸菜,不添加防腐剂,保质期很短。为此,曹治兵特意从山东定制了有巴氏杀菌功能的酸菜加工设备,通过巴氏杀菌以后,在常温下可以保存六个月。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摸索实践,曹治兵终于解决了“撩酸菜”从种植到生产加工的一道道难题。
为了统筹平衡各方利益,2019年6月,曹治兵牵头成立了紫阳县苏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紫阳撩酸菜”品牌,给撩酸菜注册了“家禾丰”的商标,包装袋上印有醒目的“富硒野油菜”标识。合作社以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和签订协议收购种植野油菜的方式,已经和许多种植户签了收购协议,并以每公斤1.6—3元价格包回收,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规模化种植野油菜,逐步实现“紫阳撩酸菜”的工业化生产。
随着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曹治兵也开始谋划开拓线上线下市场,研发新产品,以期开拓出更广阔的市场。苏秦农产品合作社与常州天目湖南山竹海食品有限公司签订购销协议,借助苏陕扶贫协作大平台,将“紫阳撩酸菜”卖向江浙一带。一年多时间里, 合作社实现销售“撩酸菜”等特色农产品总值1000余万元,带动200余户实现增收,人均增收6000余元。曹治兵的创业路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目前,“紫阳撩酸菜”在焕古镇初具规模,原来由于群众外出打工而撂荒的土地被重新利用了起来,茶园的间隙也套种上了野油菜。如今,苏秦合作社已经种植富硒野油菜超过2000余亩,野生油菜1000多亩,涉及焕古、东木等四镇,年产野油菜900万公斤,收益1800余万元。
“从开始小规模种植野油菜,到现在规模化种植,再到规范化种植,最后就是延伸产业链,要把野油菜产业更多的效益留在群众手里。”曹治兵介绍,“县上从基地规模、带贫益贫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将100万元苏陕扶贫资金投入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新建野油菜种植基地500亩,供销服务用房950平方米,购置设备137台(套),建1100吨农产品分拣生产线1条,年产100吨野油菜生产线1条。产品上市获得认可,‘撩酸菜’产业得到了政策奖补!”曹治兵说,这是他创业中感到最愉快、最自豪的事情。
为了把“撩酸菜”产业做大做强,曹治兵于2020年8月注册了紫阳县苏禾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企业管理的“标准化、产业化、连锁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探索。公司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着手制定产品企业标准及“紫阳撩酸菜”宴席28道菜谱研究开发,为开拓“撩酸菜”市场,延长产业链积极工作。与此同时对“撩酸菜”微生物提取及营养价值进行研发。目前对比检测结果已经证明“紫阳撩酸菜”与同类产品相比其营养价值颗粒微生物、蛋白含量等高于其他同类50%以上,有益菌达到100多种。这为“撩酸菜”产品后续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曹治兵希望把“紫阳撩酸菜”产业做大做强,做成有影响力的富民产业。这是他的远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