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余佑学
“汉江水盈任河长,两岸茶园好风光。碧波千层接蓝天,春风四季送清香,郎在对面唱山歌哟,幸福的话儿传四方……”飘渺的山歌回荡在山谷,一群群曼妙的女子迈着轻快的步伐,摇曳着身姿,穿梭在绿油油的茶树间,指尖上下飞舞……
“有了富硒茶叶贷,贷绿青山土生金”。一直以来,紫阳县把茶叶作为富民强县绿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强基地育龙头,塑品牌拓市场,茶园总面积从2004年的10万亩增长到目前的25万亩。如何让“金融力量”发挥更大作用?该县多举措着力谋划信贷创新。
《富硒茶叶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是做好金融精准扶贫的创新之举。《办法》规定贷款对象为茶叶生产加工户、贷款额度为20万至50万元,贷款方式为“房产+加工设备抵押或加工户之间相互担保”、贷款期限为一次授信管三年,可以循环使用。“富硒茶叶贷”不仅增强了信贷支持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还密切了政、银、企、农关系,达到了各方理解、互信共荣。
焕古镇大连村的熊俊办茶叶加工厂已经有17个年头了。2003年,他事业刚起步时,就从县农村信用社贷了2万元。如今他投资200万元,上马了新的茶叶生产线。“过去都是一年只生产一季春茶,设备常年闲置,茶叶资源浪费严重。现如今有了富硒茶叶贷,一年3个季节都可以制茶,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条,还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增产增收。”
和熊俊的茶厂一样,紫阳县农业银行、紫阳县农商银行和紫阳县邮政银行对焕古镇从事茶产业的53家小微企业,进行贷前调研和评级授信,及时解决他们的融资困难。
据紫阳农商银行负责人介绍,去年紫阳农商行累计向全县2254户茶农贷款8170万元,支持全县新发展密植丰产茶园9万亩,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5个,扶持发展富硒茶连锁经营店54家,实现综合收入达5.6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富硒茶叶贷”上接地方政府主导产业,下联基层产业大户,信贷扶持精准对接贫困人口。现在,全市投放以富硒食品开发生产的信贷资金达到19800余万元。
此外,近年来,紫阳县金融部门还运用货币杠杆,率先在全市建立创新创业小额贷款融资机制,累计发放4亿多元创新创业贷款,其中发放足浴贷款16000余万元,把“紫阳足疗师”打造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致富名片。
从打工者到企业家的郑远元在金融部门支持下,目前已拥有药品、鞋垫、刀具3个工厂,加盟店近500家,每年纯盈利6000多万元。
紫阳县采用“公司+农户+金融”贷款服务模式,对农户需要到远元集团学习洗脚技术的,金融机构主动贷给路费、生活费、学习相关费用;对技术成熟,且有两年工作经验打算自己开店的,贷给启动资金和经营流动资金10万至20万元。几年来,紫阳农商银行已累计支持3000余人外出学习洗脚技术,支持200余户修脚产业户在外开店,累计发放贷款9200余万元。目前,该县在全国各地开办修脚企业1300余家,从业人员12000余人,年创收达10个亿以上。
创业贷,“贷”出了一个县的产业路,也“贷”出了一个汽车村。在高桥镇铁佛村,村党支部书记金汉人和村主任陈益锋告诉笔者:“全村3392人,有1316人从事修脚产业,村里大小老板200多个,拥有私家小汽车217辆,是名副其实的汽车村了。”
为了让农民搬得出、稳得住、有活干、能致富,该县围绕“移民+脱贫”开展金融支持移民搬迁工程,通过搬迁贷、脱贫贷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存条件。2015年,该县出台了《紫阳县政银企移民搬迁安置合作协议》,由县财政一次性存入5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以县移民搬迁专项资金和县人行支农再贷款作为信贷资金来源,农商银行按6.6%的优惠年利率发放“高山移民避险搬迁贷款”。信贷对象为全县所有在册贫困户,可贷金额从3万元上升至5万元,免抵押、免担保、全贴息。十三五期间,紫阳县全力推进“扶贫搬迁工程”和“脱贫贷款”支持项目,累计投放金融普惠贷款8.4亿元,实施搬迁5.72万人。
紫阳县还创新开展金融支持再造工程,打造电子支付结算、信息咨询共享、信贷服务综合平台。已累计发放“电商贷”小额担保贷款600余万元,扶植电商小微企业30余家,促进金融精准服务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