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静
“农”墨重彩绘新景,田畴沃野唱“兴”歌。近日,镇坪县城关镇200余亩水稻已全面进入收割期,行走在乡村田野,大地金黄、稻穗飘香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小田变大田 粮田升良田
走进文彩村水稻粮油种植示范基地,一片片金黄的稻谷与连绵起伏的山脉、错落有致的村庄、纵横交错的休闲步道相映成趣。
“今年,城关镇全镇水稻种植280亩,高山水稻生长周期长,因此比其他地方成熟晚一个月左右。各村水稻收割筹划时间长,农业机械准备充足,目前正在全面抢收,每天出动脱粒机20余台,收割人员百余名。”该镇镇长张祖鹏介绍。
丰收的硕果背后,离不开“旱改水”项目的实施。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想要补足粮食安全的“短板”,必须在提高单产上做足文章。坡地灌溉不便,种植效益低,为了从源头上帮助农户增产增收,今年以来,城关镇因地制宜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规划实施“旱改水”,实施表土剥离、修筑田埂、泡田打浆翻耕、地力培肥等措施,将高低不平、分散不齐的120亩零星旱地改造成路相通、可灌溉的高产水田,从“硬件”基础上落实“藏粮于地”,守好建好“饭碗田”。
目前,该镇已集中连片建设粮油百亩示范基地4个,示范点9个。据测算,全镇水稻平均亩产在450公斤以上,预计总产量可达126吨,同比增加5%。
单一变立体 稻田养肥鱼
在城关镇坪宝村,丰收的场景同样热闹。
“我们将稻花鱼统一赶至这块鱼塘里,等稻谷收割完后正是稻花鱼最鲜香肥美的时节,到时候村上再组织个‘浑水摸鱼’的活动,让大家尝尝正宗的稻花鱼。”坪宝村党支部书记谭仁海告诉笔者。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稻渔互利,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立体增收模式,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能大幅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化生产,具有显著生态效益。
经过实践,该镇在“稻鱼共生”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田字沟、一字型鱼塘”养殖新模式——将水稻按照“田”字整齐种植,在梯田的中层和最底层规划出两个“一”字型鱼塘,鱼塘上下方有数个稻花鱼活动的进出口。稻谷生长期时,鱼塘可为稻田提供水源,稻花鱼只需在稻田里自由活动,摄食水稻害虫,排出粪便以滋养水稻。当水稻收割季时,放干水田的水和鱼,让鱼循着水源游到鱼塘里。
据了解,该镇投放鱼苗2000余斤,预计到收获期可收获稻花鱼8000余斤,助农增收6万余元。稻田养鱼,让“丰收”有了双重保障,也让小山村走出鱼米新天地。
农田变农场 农民变“管家”
坐拥漫山遍野的高山梯田和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友谊村迎来了农旅融合发展新契机。
既保护绿水青山,又要收获“金山银山”,友谊村党支部书记张超说:“和美友谊的定位就在于农田变农场、农民变‘管家’、农房变民宿。”
在经营模式上,友谊村的农田经营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探索建立“个体认购+村民管理+合作社经营”认种模式,把零散的农田打造成20余亩集种植、观赏、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共享农场”,由村集体集中组织社会群体认种,种植全过程由村集体聘请村民提供集“耕、种、防、收”于一体的“包干式”种植服务,村集体牵头、村民提供服务、认购会员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多方参与、各方获利。
“在充满药香秋韵的友谊山庄小住,一边体验农耕,一边欣赏田园秋色,让我舒展了身心,享受到了久违的悠然与宁静。”会员喻女士说。
据介绍,今年以来,共有20名客户认购水田20余亩,水稻种植至当前收获,带动了周边1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