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家群
在旬阳市赵湾镇,一条条平整的通村路连起田间地头,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村民归途,一片片复耕的撂荒地重现生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源自镇人大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的扎实实践。今年以来,镇人大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构建起民情“收集-处置-反馈”闭环机制,用精准履职的“绣花功夫”,把民生实事办进了群众心坎里。
织密“一张网”,让民意“无遗漏”
“王婶,您上次说的水管老化问题,我们记下来了。”“杨小妹,孩子上学的费用问题正在解决。”清晨的薄雾中,人大代表们带着民情记录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走访。在赵湾镇,58名旬阳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化身“民情网格员”,每人划定责任片区、认领联户清单,用“敲门唠嗑”“院坝围坐”的方式,把倾听民声变成日常。
为了让群众“随时能说、随地可提”,镇人大同步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每月固定“代表接待日”,以代表小组联络站为单位设立“民情意见箱”,微信群里开起“线上议事”:红岩社区村民通过微信群反映“因暴雨造成水质浑浊”,不到半小时就被代表接单;王庄村的“院坝恳谈会”上,1条关于产业路修建的建议当场被纳入清单。今年以来,代表走访实现全覆盖,收集到的30余条社情民意,每件都有着落。
下好“一盘棋”,让难题“有着落”
“赵枫公路终于不颠了。”看着修复一新的路面,常跑运输的村民黄师傅难掩笑意。这条连接2个村1个社区的主干道曾因破损严重让群众出行犯愁,镇人大接到反映后,当即组织代表实地调研,形成建议案督促镇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资金,仅1个多月就完成修补。
这是镇人大“分类建账、精准派单”机制的生动写照。对收集的诉求,镇人大按“即办、限时办、联动办”分类,交由相关部门“对口接招”。集镇垃圾堆积影响环境,立即启动“单位包户”责任制,3天就让街道整洁起来;移民点留守老人冬天取暖安全,代表们协调邻居关照,还帮着检修炉子;撂荒地闲置,联合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搞培训、发展产业。
拧紧“一股劲”,让满意“可持续”
“路灯亮了,心里也亮堂了。”滨河河东河堤的22盏新路灯点亮后,每晚散步的村民多了起来。但镇人大的工作并未就此止步——代表们化身“验收员”,实地查看路灯亮度、覆盖范围,还通过电话回访、村民评议会,确保好事办好。中沟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代表们盯着施工队加快进度,每一处不留死角,村民们院场变成了花园,房头闲地成了庭院小菜园。
为了让民生实事“办一件成一件”,镇人大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对办结事项定期“回头看”,今年已开展3次专题视察、4次重点督办。群众不满意的,启动“二次办理”,直到群众认可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