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伟 通讯员 储召军
5月的旬阳市麻坪镇,山岚轻拂、万物竞发。当记者满怀期许地步入这个旬阳西北部的产业重镇时,只见麻坪河两岸的千亩烟田里,青翠的烟苗整齐列队,农人们躬身移栽,汗水滴落处皆是希望。海拔千米的五龙山茶园内,茶篓在村妇的腰间轻晃,灵巧的指尖在叶片间翻飞,嫩芽与笑语在山间回荡。李家河村的蚕室里,春蚕沙沙食桑,细密的韵律如致富歌谣在耳畔响起,蚕农们穿梭桑园,指尖捻出丝路绵长。
“我们以‘三片叶子’为笔,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麻坪镇党委书记邹洵站在阡陌纵横的田野深处,望着绵延的产业园区目光灼灼。镇党委副书记吴永康轻抚新移栽的烟苗补充道:“从高山云雾茶到河谷‘黄金叶’,每个产业都凝聚着干部群众的匠心。”
近年来,麻坪镇党委、政府按照“高山茶叶中山烟,河谷川道桑满园”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三片“叶子”为抓手,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扎实铺好富民强村绿色之路,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描摹出“三叶”生金的锦绣华章。
金叶飘香富万家:烤烟产业擎起增收脊梁
在钱河梁村烟草育苗基地,15个白色大棚如银龙盘踞山腰。负责人李茂松掀起保温膜,129万株烟苗青翠欲滴:“这1100亩移栽苗,可是全镇烤烟产业的‘种子部队’,大伙儿都指着这些苗苗过上好日子哩!”不远处,新修的15公里产业路如绸带缠绕山间,30座烤烟炉在晨雾中吞吐烟霞。
麻坪镇千亩烟叶示范基地
离开钱河梁,走进海棠寺村的梯田里,种烟大户吴义刚正迎着晨曦带上20余名村民抢墒移栽。23年的种烟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沟壑,也沉淀出“致富良经”。他眯着眼睛笑着说:“去年新种的80亩烟田毛收入24万,今年争取再多赚点,给孩子换台好车。”当目光抚过嫩绿的烟苗,手掌摩擦着滴灌管道,吴义刚蓦然间变得激动:“虽然今春干旱严重,但是政府配发的抗旱设备让移栽成活率大大提升,我们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村支部书记刘登平顶着烈日算起产业增收账:“今年450亩烟田已基本栽完,11个大户带着小户干,户均增收能破万元。”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印证着产业发展的骄人成果。2024年全镇烤烟种植面积突破4000亩,10个种烟村构建起“千亩示范+百亩连片”的格局。镇政府投入200万元新建烤烟炉30座,烟农亩均增收不断攀高。“我们要让每片烟叶都成为‘黄金叶’。”邹洵在产业发展现场会上表示,要将麻坪烤烟打造成旬阳市高标准烟田样板区。
云间翠色蕴新机:茶产业唤醒高山宝藏
沿着九曲山路攀至丝铺村五龙山,1200米的海拔高地,500亩生态茶园豁然舒展在眼前。茶农们星罗棋布地穿梭在茶园,夏茶叶纷纷从茶树间跌落。“高山茶回甘足,这片云海就是天然保鲜库。”村支部书记蔡家文轻捻茶叶,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旬阳五龙山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志富打开茶厂卷帘门,生产线热气蒸腾。“去年我们收购了3000公斤鲜叶,加工了1000公斤干茶,产值达到3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民端稳饭碗。”
茶厂工人对茶叶进行杀青
老庄沟村90后“新农人”王兴隆正在抖音直播卖茶:“家人们看这茶汤多透亮,口感清香、不苦不涩,快来下单尝尝秦巴山里的好产品……”镜头一转,满山茶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个放弃10万年薪返乡创业的青年,用直播间架起“云上茶路”,去年线上卖出20头黑猪腊肉的同时,把高山茶推往江浙。“我要让麻坪味道香飘全国。”他调试着新购的直播设备,眼里闪着灼灼微光。
在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数据资料库里,全镇千亩核心茶园带动村集体收入年年增长,茶农户均增收3000元。吴永康端起茶盏,香茗在口齿间化作对茶产业的深情寄望:“我们要让每片茶叶都承载乡愁,让五龙山茶香飘得更远。”
银丝千缕织金线:蚕桑产业破茧成蝶
走进李家河村兴亿蚕桑合作社,负责人王兴义流转土地80余亩新桑养蚕。“我从18岁时就开始养蚕,以前也当过村干部,2014年投资100万元,建成蚕丝制品加工厂,一年能养100多张,去年养了120多张蚕,制成400床蚕丝被,1500元的均价仍供不应求,年产值达到200万元以上,带动100多户农户养蚕增收。”
蚕农正在采摘桑叶、桑葚
在钱河梁村产学研基地,县政协委员、钱河梁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忠明正带学生辨识桑树品种。“娃娃们看,这是果桑,长出的桑葚可以鲜食,蚕桑叶子比较大,主要用来饲养蚕,蚕和桑树可都是带动农民致富的‘法宝’。”
言语间,他掰着指头算了算,轻声说道:“20个常年务工岗位,一年发放12万元年工资,我们的桑园可是贡献不小。”
在麻坪整个镇域空间,1900亩桑园串起“育苗、养殖、加工”全链条,2家龙头企业带动年养蚕2100张,年产值300余万元。邹洵抚摸着柔软的蚕丝被感叹:“从‘养蚕卖茧’到‘丝路生金’,传统产业正在破茧新生。”
叶叶关情织富路,步步为营振乡村。夏风过处,烟田涌浪、茶山叠翠、桑园滴翠。这片131平方公里的热土上,“三叶”经济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