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万百惠
立秋以后,循着旬阳县双河镇金盆村老爷山盘山路而上,蓝天白云下烤烟地绿浪滚滚。对于烟农王次奎而言,这是他看了20年仍没厌倦的风景。
已年过半百的王次奎有多爱他的孩子,就有多爱他的烤烟。有天下午,王次奎刚从距离烤烟炉最远的一片烟地里往回走,就接到了邻村烟农的求助电话,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撂下电话就往烤烟地里赶。作为镇上有名的烤烟大户,他是许多烟农学习的对象。
王次奎笑称自己是“铁杆”烟农。1996年,双河镇计划扩大烤烟产业发展面积,并提出相应的奖补政策,刚满28岁的王次奎决心一试,他一边经营小本买卖,一边在自家地里种烟叶。没想到自家10亩撂荒地里竟然真长出了“金叶子”,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票子”。1997年,王次奎包下了20亩地开始专心种烟。夏天漏雨、冬天漏风,这样的简易看护房,他一住就是十几年。
零基础开始发展烤烟产业谈何容易,资金哪里来?冬地如何深翻?一堆现实问题摆在王次奎面前。没有钱就去贷款,钱不够,那就把家里仅有的存款拿出来。海拔900米、零下15度低温、50亩荒地,王次奎用挖掘机深翻,挖掘机翻不到的石头块,王次奎就下地一块块用手捡,寒冬腊月,山里下起鹅毛大雪,而他的冬服却拧出了汗水。
烟农们几乎都是靠天吃饭,遭遇极端恶劣天气,大都损失惨重。“2001年下了一场冰雹,整整30亩烟,早上还好好的,一晚上全没了。”在这场冰雹中,烟田遭受重创的本地烟农无一例外选择外出务工,但王次奎却始终扎根在烟田深处。
烟株倒了,他去扶正;今年受损,明年再来……尽管屡屡受挫,王次奎并没有放弃努力,终于渐渐摸出自己的门道,他烤出的烟单产值一年比一年高。2001年,他被县委宣传部、共青团旬阳县委评为“青年星火带头人”;2002年,荣获全县“务烟大户”称号;2020年,王次奎的烟叶更是在旬阳县众多烟叶中卖出了均价第二名的好价格。
对于发展烤烟带来的好名声,王次奎坦言:“几十年来日复一日,我只是专心做了一件事——就是把烟种好。”与天气作斗争、与自己较劲,在王次奎看来,种烟是一种艰难且无可替代的快乐。因此,尽管种烟苦十分辛苦,他却始终不计得失地坚持这件事。
在享受这种快乐的同时,王次奎还把发展产业视为一项使命,在他看来,烤烟产业是一幅巨大而美丽的拼图,他要做的便是带动更多烟农一起,努力去补全这幅拼图。2015年,在王次奎烟田断断续续做了4年短工的陈志才回老家三岔村,申请种植了40亩烟叶。在王次奎的认真指导和帮助下,陈志才靠种烟还清了债务,2019年成功脱贫摘帽,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带着大家和我一起发展烤烟,是我一辈子最自豪的事,比我自己挣钱还开心。”看着在烟田里劳作的工人们陆续有了自己的烤烟事业,土房变洋房,日子越过越好,王次奎心里说不出的高兴。 “只要我还能干,就会一直把烟种下去,明年我计划再发展40余亩,申请办个家庭农场,带着咱们村里的烟农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