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媛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在旬阳县小河镇南坡村一组赖刚秀的家中,13岁的女儿袁修芳正在诵读诗词,虽不流利但很努力。
“娃的听力恢复得很好,多亏了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又是陪着检查又是联系安装免费耳蜗,娃能听见了,脸上有笑容了,我们夫妻俩的心病终于好了。”赖刚秀说。
在南坡村,脱贫的变化不仅发生在赖刚秀家,整个村子都在驻村工作队的真心帮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心帮扶,群众住进安居房
“2018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我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一家4口住进了80平方米的平房,终于‘挪穷窝’了。”刚从山上放牛回到家的柯昌政打开房门,向笔者介绍家庭的变化。
70多岁的柯昌政一家原居住在交通不便的高山上,房屋破旧,老伴常年患病卧床不起,两个儿子都有智力问题,属三级残疾。在脱贫攻坚帮扶过程中,南坡村驻村工作队根据贫困户意愿,宜迁则迁、宜建则建、宜修则修,做好移民搬迁、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让群众住有居所、居有定所。
住得舒心了,柯昌政的发展动力也足了,养了5头牛、2头猪,加上各类政策补贴,一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在南坡村,像柯昌政一样“挪穷窝”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共30户112人,危房改造29户86人,原址重建26户73人,4户14人实施了安全住房提升工程,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
准确研判,明晰产业助增收
进入九月,南坡村三组陈宜见家的烟已经烤了第十炉,走进场院,阵阵烟香袭来。
“我栽烟3年了,前年50亩,去年60亩,两年收入都在23万元以上,这让我信心倍增,今年又发展了100亩。”陈宜见和媳妇边分拣烟叶边说。
原来的南坡村产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明晰,群众多种植自给自足的玉米、小麦、黄豆等作物。基于此,驻村工作队综合研判,根据地理、气候条件,带领群众发展烤烟、拐枣、黄姜等产业。
作为村监委会主任,陈宜见主动带头种烤烟,成立了南坡村健生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确定了群众通过土地、资金、劳务等形式入股合作社的带贫益贫增收模式。
栽烟的头一年,陈宜见的烟叶又大又长,油分足、成色好,80%都是中上部烟,不愁卖,这无形中增强了全村人发展烤烟的积极性。今年,南坡村共发展烤烟300亩。同时,合作社抱团发展的模式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增收。据悉,2019年,在南坡村健生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农户共有54户,户均分红700元。
智志双扶,群众脱贫动力足
“你好,陈支书,我现在在甘肃兰州干建筑活,管吃管住,一月工资5000元,准备攒钱娶媳妇呢!”范恩清在电话里向村党支部书记汇报着自己的务工情况。
几年前,40多岁的范恩清与7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让人惊奇的是,范恩清有手艺,会修理、会木匠,可就是不干活,天天窝在家里睡觉玩手机,靠老母亲捡拾破烂养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是名副其实的“啃老族”,让左邻右舍十分不解。
原来,范恩清曾得过肾病,身体不太好。加之没攒下钱、没成家、房子破旧不堪……生活的不如意让他破罐子破摔,只想等着政策救济。
得知情况后,驻村工作队上门做工作,针对住房破旧的实际情况,实行危改,建厨房、改厕所,换屋脊、粉刷、硬化。住上了干净通透的房子,范恩清的心也跟着亮堂了。2019年8月,范恩清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安心在外面打工赚钱。
针对在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和范恩清一样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户,南坡村驻村工作队统筹帮扶指导、教育劝导、舆论引导和奖惩激励,让勤劳光荣、懒惰可耻成为群众共识。
如今的南坡村,勤劳致富的人多了,脱贫发展的劲更足了。全村自主发展产业的群众有240户800人,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一项长效增收产业、一个当年增收项目。外出务工的有近200人,产业覆盖贫困户90%,产业长中短格局基本形成,贫困发生率从49%降至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