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艳
牛棚里的几十头牛正低头进食,林下圈养的一群鸡慵懒地享受着阳光,莲菜池里的荷叶亭亭玉立,李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走进旬阳县白柳镇白桑园村2组周福涛的家,眼前一派田园风光。
2015年开始,割草、喂牛、清理牛粪等成了周福涛的固定日程。尽管每天“行程”满满,周福涛却干劲十足。“去年出栏了10余头牛,今年又将出栏10余头,1头牛可以卖1万余元。加上每年卖土鸡、莲菜、西瓜,家里收入越来越高了。”算起经济账,周福涛和妻子一脸喜气,“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要是没有当初的扶贫贴息贷款,我这日子也不能这么红火。”
现年44岁的周福涛,妻子是甘肃人,儿子刚满10岁。2015年,因缺资金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宣传下,周福涛本人也燃起了脱贫致富的信心,想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而缺资金成为制约他发展产业的瓶颈。
镇村帮扶干部了解到周福涛的困难后,帮助他申请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拿着这笔启动资金,他建起了牛棚,买了8头小牛、10余只鸡苗,开始了自己的养殖产业。几年下来,周福涛家的养牛规模越来越大,原先的牛棚已容纳不下现有的30余头牛,他又在家门前的地里新建了1座牛棚。
“我们的牛都是以喂草为主,主打纯天然、无公害。”说起自家养的牛,周福涛津津乐道。他和妻子勤快好学,将自家牛棚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响应秸秆禁烧政策,用自家的牛粪去换邻里的秸秆或者牛草,这样一来,既能节省养牛开支,又能保护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和周福涛一样,白桑园村贫困户朱朝刚也是利用小额贴息贷款发展电商,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朱朝刚原先一直在家门口开着一家小商店来养家糊口,2013年,因妻子患病,孩子上学,无暇照看店面,导致商店生意下滑。2018年,朱朝刚抓住旬阳县经贸局组织电商技能培训的机会,学习电商运营知识,利用扶贫贴息贷款购买设备、装修店面、丰富商品,将自家的商店和线上微店结合了起来。
据了解,朱朝刚的线上微店主打绿色、无公害的旬阳土特产,像土鸡、干豇豆、竹笋都是热销产品。今年,他还开通了抖音直播,仅年初1个月收入就达万余元。
平日里,朱朝刚的微店主要通过收购本村或邻村的农产品来更新商品品类,“下一步,我还将根据市场需求,与周边镇村的电商同行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丰富商品品类。”朱朝刚满怀信心地说。
近年来,白柳镇政府和旬阳县农商银行白柳支行联手,简化贷款手续,让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申请到资金。截至目前,共计发放499户2331万元贴息贷款,帮助群众发展产业,扩大发展规模。一些投资周期短、见效快的特色产业在白柳镇遍地开花,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