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升林 马玮
在陕南秦巴山区旬阳县双河镇,清澈的双河水静静流淌,一点点汇入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
早上7点多,55岁的朱先萍吃完早饭正收拾碗筷,手机提示音叮叮咚咚响起。
“起床了美女们!”“走啦,我们又要行动了!”……
朱先萍是双河镇上“女子义务护河队”的队长,每月1号和15号是护河队去河道边捡拾垃圾的日子。从小在河边长大,家门口的双河留存着她很多美好的记忆。近年来看到河道里常会有垃圾出现,她就萌生了组建“护河队”的想法。她说,当时只是想让家门口的环境干净些、心情舒畅些。
“我们早上爱晨练,有时路边的一些垃圾在你跑步时甚至能把你绊着。我就说,有没有姐妹能参加义务捡垃圾行动?当时就有我的9位好姐妹报名了。”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丹江口水库70%的入库水量来自陕西的丹江和汉江,也就是说,受水地的老百姓喝10杯水,有7杯从陕西来。从打那时起,“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信念就在朱先萍和姐妹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看到垃圾就觉得不顺眼”
眼下正是枯水期,河面水位下降,铺满了鹅卵石的河床裸露出来,一些从上游冲下来的垃圾散落着,像是河床上的一块块“牛皮癣”。上午8点,护河队的队员们在河边集结完毕,开始动手捡拾垃圾。左手编织袋,右手火钳,一遍遍重复着弯腰、夹垃圾、放入袋中的动作。难免枯燥,但让朱先萍感到欣慰的是,如今河里的垃圾数量少了许多。
“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第一次捡垃圾的时候,你真的想象不到我们捡了多少。那次我们用四个小时,整整弄了三汽车。通过我们的河长制实施,加上我们义务团队也在捡,近几年河的水质提高了好多。”
行动之初,也有人对捡垃圾嗤之以鼻。凭着一股倔劲儿,朱先萍带着姐妹们把社区的河道清理得一天比一天干净,当初不解的人也开始为护河队点赞。
“开始还有好多村民不理解的、议论纷纷的,我清楚记得有一个村民就说我‘出了力气惹人嫌’,这话我一直都记得。最后我们还是把这个事情坚持下来了,非议我们的人现在也是为我们点赞的人。我们就更有义务,尽我们的微薄之力,保护好我们的水质。”
小雨过后,鹅卵石上有些湿滑。81岁的王定华老人步履稳健,捡拾垃圾的认真劲儿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经过几年的发展,护河队的规模已经从当初的“十朵金花”发展到了如今覆盖全镇19个村和社区的男女老少2000多人。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到中小学生,爱水、亲水、护水,已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我们家门前流过的水引向北京,北京人也能吃上我们这干净的水、安全的水、放心的水,令我们很骄傲,很自豪!”
“我们想办法把人的安全保障好。护河员2000多名,政府出资10万块钱购买了一个团体保险。买保险的同时,日常的一些工具都是靠社会力量支援。这五年来坚持着做到现在,已经成为习惯了。”双河镇党委书记说。
临近中午,志愿者们收拾好“战利品”,把各自手里的垃圾袋装上手推车,送往垃圾站。不远处的河岸边,小鸟唱着歌掠过水面,钻进了茂密的树林里,享受着栖息地自然生态日趋向好的惬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