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真鹏
9月中旬,安康进入降水多发期,持续的强降雨让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贫困户“苦不堪言”,也让一线扶贫干部成了“热锅上的蚂蚁”。然而,市文旅广电局包抓的旬阳县金寨镇寨河社区却是另一番景象,随着陈守学、江世菊最后两户贫困户搬家入住,全社区“两房”建设宣告结束,提前实现了“9月30日前达到入住条件,12月30日前全部实际入住”的目标。
这几天,家住寨河社区二组的贫困户陈守学心里乐滋滋的,虽然还有许多遗憾,但多年的危房终于改造一新,“屋漏偏逢连夜雨”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遇到镇村干部,也一改过去喋喋不休的牢骚,变得少有的客气和热情。一听第一书记谭波才说,危改资金一大部分是市文旅广电局出的,并由局长杨海波亲自安排,感激之情更是溢于言表。回想过去,自2014年市文旅广电局包抓寨河以来,已记不清包帮干部来家嘘寒问暖多少次,也记不清驻村工作队为住房问题上门做了多少次思想工作。如果这次不是市文旅广电局的出手相助,自己住房问题也许将永远得不到解决。国家生态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大好”政策都已实施结束,倘若要改善住房条件,就得自己掏腰包。然而,自家的条件捉襟见衬,建房造屋谈何容易!自己今年已70岁,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经常到县、镇住院,一年光药费就要上万元;老伴今年也已70岁,患有眩晕综合症,生活自理都成问题;儿子虽只有三十多岁,但视力为四级残疾,在外打工也是“勉勉强强”,再加上儿媳、孙子要养活,也是艰难度日。幸运的是市文旅广电局没有“放弃”,包帮干部没有“嫌弃”,才让自己在古稀之年住上了安全房。
住在陈守学对面山坡顶的贫困户江世菊这几天也是满脸笑容,急急忙忙找第一书记谭波才书写新居对联“住好房不忘党恩、迁新居感谢政府”,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历经四年之久,终于搬进了在山下买的生态搬迁安置房,告别了一年四季吃窖池水、买盐都要跑几里路的“高寒生活”。看着敞亮的房间、崭新的床柜、铮亮的灶具……不由想起了她的帮扶“贵人”。一个月前,这位贵人租车从几十里外的安康城把两张大床、一台煤气灶、一台电饭锅免费运送过来;半个月前,这位贵人又来到她家,一股脑儿给她“塞”蒸锅、汤锅、窗帘、床单、月饼等。这位贵人就是市藏一角博物馆馆长肖利英。自从2016年肖利英与江世菊结友帮扶后,两人很快就以“姐妹”相称了。肖馆长非常清楚江世菊家里的情况,老伴和大儿子早年去世,儿媳离家出走;小儿子腿部受伤,身患残疾,虽在山西一家酒店当保安,但收入微薄;孙子刚入旬阳职中,享受国家助学补助,然而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要自己出;江世菊已63岁,患有多种慢性病,经常要打针吃药。本以为买套生态搬迁安置房,可以彻底改变生活,但没想到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家庭支出的增加,成了难以支付的重担,装修也一拖再拖,搬家更是遥遥无期。肖利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自己并不宽裕,但她和市藏一角博物馆还是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守学、江世菊只是市文旅广电局帮扶寨河社区“两房”建设的缩影,还有徐家利、陈和纯、熊玉波……他们都曾先后获得市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赵伟、市群艺馆馆长周强、原第一书记付方军等包帮干部资助。据统计,寨河社区辖7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570户203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7户911人;生态移民搬迁73户2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户110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29户67人,其中集中安置26户59人、村内分散安置3户8人;危房改造22户62人,其中原址重建10户31人、加固修缮户12户31人;安全住房质量提升2户7人。
为破解脱贫攻坚第一大难题“两房”建设,市文旅广电局提高政治站位,夯实包联责任,聚全系统可利用资源,调全行业可支配力量,为其出“真招实招”。早安排,早部署,抓住季节特点和工作规律,系统研究,精细部署,指导镇村尽早启动,抓好落实;将“两房”建设任务、时间节点具体确定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工作项目化、项目节点化、节点责任化”;局长杨海波亲临指导,多次派出专人到村组实地查看进度,现场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问题,确保如期完成任务。2016年,市文旅广电局、市电视台一次性向寨河社区51户贫困户“两房”建设捐赠补助资金25.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搬得出”只是“两房”建设第一步,“稳得住、能致富”才是关键。市文旅广电局将以“文化+扶贫”和“旅游+扶贫”为抓手,着力做好“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智志双扶、旧宅腾退”,建立健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努力让寨河搬迁贫困户既住上新房子、又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