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华荣艳
时间倒回到1990年7月,年满19岁、刚从安康农校毕业的农村小伙向甲斌,满怀热情地走进菜湾区林特站报到,从此便与林业结下一生不了情。
9年后,丰富的基层经验加上优秀的工作表现,他被直接选调至县林业局林技中心,肩负起林业科技推广重任。
而今已近天命之年,29年里,他几乎踏遍了旬阳县的山山水水,成为一名用执着书写旬阳林业精彩篇章的坚守者。
做林业专家:当好林业擎旗人
“我所取得的成绩都归功于单位,是单位给我提供了平台,我喜欢林业工作,从上班到现在就没有换过地方。”面对笔者,这位为旬阳林业默默奉献大半生的人竟也腼腆起来。
1999年,刚进入县林技中心工作的向甲斌,正好赶上全省退耕还林工作启动,旬阳是首批试点县,但多数干部对政策不熟、业务不精。作为县退耕办主任,他认真研究政策、钻研业务、培训干部,带领业务干部逐山头逐地块规划设计。
因旬阳地处秦巴腹地,退耕地块分散,完成一个镇需要和同事们起早贪黑、不间歇的干上20多天,白天跑外业,晚上加班完善内业资料。多年来,面对繁杂琐碎的工作,他都身体力行、从不抱怨。在他的带领下,旬阳县年年通过省市退耕还林检查,退耕还林档案管理被评为省AAA级,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
在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他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参与编写了《汉江沿岸困难立地条件造林绿化综合技术研究与应用》《地膜覆盖抗旱造林技术》《侧柏容器育苗技术》《剌槐截干造林技术》等资料,推广地膜覆盖造林12万亩,APT生根粉造林2万亩,侧柏容器育苗1200万株造林7万亩,成活率提高了15%以上。全县累计实施上一轮退耕还林67.18万亩,涉及21个镇8万余户,农户从中享受国家补助10余亿元。在2014年国家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期间,旬阳又实施了7.9万亩的新一轮退耕还林。
如今,旬阳县依靠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新增有林地面积6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退耕前的43.6%上升到退耕后的55.18%,林木绿化率达到70%以上。作为全县林业技术骨干和擎旗人,向甲斌功不可没。
当林果医生:为产业发展护航
长期以来,向甲斌学习钻研上级文件精神和相关政策,找准旬阳林业发展与上级政策的对接点,依靠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政策机遇,在充分尊重民意、发展地方特色、促进农民增收上做文章,采取抓点示范、大户引领、规模推进、以点带面的方法,推进产业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他已指导建成千亩狮头柑示范村8个、千亩核桃示范村30个、千亩拐枣示范村30个、油用牡丹示范点3处1200亩,各类产业示范面积达到10万余亩,包抓科技示范户30余户。
2006年,旬阳在推进“一村一品”工程中,确定在地处汉江两岸的冬青、李家庄等村发展当地特色果品——狮头柑。向甲斌作为技术指导,在冬青村、李家庄村抓千亩狮头柑规范管理示范园2处,如今这两个村已是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尤其是冬青村已成为全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年产值超过600万元。
在此期间,他还参与编写了《大枇杷优质丰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旬阳县无公害狮头柑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柑桔丰产栽培示范推广》《安康狮头柑良种选育》等资料,为旬阳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干分内之事:投身扶贫主战场
旬阳县铜钱关镇马保村村民湛宣俭,提起养蜂时总是劲头十足,“多亏了林业局向主任,今年4月份领了10箱蜂,经过他的指导,5月份就新分了5箱,6月份还取了40斤蜂蜜,卖了2000元,明年我还要扩大规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向甲斌到群众中了解产业发展意愿,组织编写了《核桃丰产栽培管理实用技术》《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等资料,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为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他与局领导多次考察,最后提出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林下养蜂产业发展项目,聘请专家现场授课,多次组织全县有养蜂意愿的农户和系统干部进行技术培训。
向甲斌身体力行,带领技术干部硬是从“门外汉”迅速转变为“行家里手”。经过精心组织,今年旬阳县共发展林下养蜂3500余箱,带动贫困户1068户,预计当年可增收2000余万元。
作为林业高级专业人才,向甲斌时刻以林业技术推广应用为己任,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学习钻研农林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每次培训他都认真备课、优化内容,选取干群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培训,努力使干群掌握更多实用技术。
有时为了方便干群学习,他时常将课堂搬到村组院落,与干群“面对面”交流互动,及时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为实现技术服务全覆盖,他带领旬阳林果科技服务队,围绕狮头柑、拐枣、核桃等林业重点产业,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00余场次,受训人数达4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