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玉鑫
“春茶采摘时节,采茶用的竹篓订单猛增,我得抓紧时间把订单完成,不能耽误了采茶。”天刚蒙蒙亮,汉江上的晨雾还未散尽,家住石泉县喜河镇档山村的中年男子韩明仕已经坐在门槛边的凳子上忙着编制竹篓了。长长的竹篾在他灵活的指尖跳得像活鱼,掌心的厚茧像块生锈的铁皮,蹭得竹片“沙沙”作响。
韩明仕今年55岁,30年前,他在渭南市的一处矿山做工,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下肢永久性瘫痪。这次遭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做完手术之后我就待在矿上养伤,一待就是15年,那段日子我天天躺在床上,真是生不如死。”回忆当初的境遇,韩明仕百感交集,“幸亏有好心人常来看望我帮助我,不然我真是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消沉之后,韩明仕想到远在家乡的年迈母亲和兄弟姐妹,不忍心就此离他们而去,还是选择了坚强面对。2011年,韩明仕终于回到了家乡喜河镇档山村。“腿不能动,我还有手;站不起来,还可以坐着干活。”韩明仕说,“竹编是我们这儿农户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不愁销路。我家屋后就是村上新建的百亩茶园,采茶时节小竹篓的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村‘两委’干部和周边邻居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让我下定决心学习竹编手艺维持生活。”
韩明仕编制竹篓
纯手工竹编,看似简单,其实制作程序很复杂。为了学好手艺,韩明仕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开始,他拿出自家的竹篓、竹筐比对着做,但编出来的器具形状不规则,且表面粗糙,只能廉价销售。但是他没有灰心,手被竹篾割破了,简单包扎继续干;腿脚不能动,他就矮下身撑着地面慢慢向前挪动。
接下来的几年里,韩明仕一边看网上的教学视频取经一边刻苦钻研竹编技艺,他还总结出一套“竹编心得”:经篾相对固定,纬篾是活动的,要边编边添,再经过收边、缠边,并根据竹器的类型和需要,进行穿骨架、安提手等多道工序,才能做成既紧密耐用又美观大方的篾器。如今,竹筐、簸箕、竹篮、竹篓等各式常用的竹编器具,他都能驾轻就熟地编好。
因为手艺精湛,韩明仕很快成了周边小有名气的竹编匠人,前来找他定做竹编器具的人越来越多,他经常为了赶制订单从晨光熹微编到暮色四合。他编制的各种竹编器具不仅在村里供不应求,还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在县城里销售,去年净收入1万多元,一家人生活有了保障,韩明仕也变得更加乐观自信。
如今走进档山村,几乎家家户户屋檐下都摆放着韩明仕编制的背篓、簸箕、箩筐,剖开的青竹蒸腾着山野的清气。那些篾条编织的不仅仅是器具,更像是把那些辛苦走过的日子,一点一滴织成了岁月静好的形状。
“竹子断了根还能抽新芽,人也一样能活出名堂。接下来,我还要继续干下去,用自己的双手‘编’出幸福生活。感谢一路走来对我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心人,希望跟我有相同境遇的人也能心怀勇气,跟命运做抗争,活出自己的精彩。”韩明仕手上的动作不停,眼睛却看向了前方日夜奔流的汉江水和连绵青翠的茶园,人活得透亮不在于腿脚,而在心头那股永不停息的韧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