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郭健 叶友意
“按照市场价格,一斤魔芋能卖3元钱,我今年种了6亩,刨去成本,净赚1万多元,仅这一项我家人均增收3000多元!”石泉县饶峰镇新场村村民黄龙才乐呵呵地说。
黄龙才是新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多岁结婚开始种包谷、洋芋,靠天吃饭,饿不着但也没有积蓄,日子过得很紧张。为了帮助黄龙才早日脱贫,该县司法局结对帮扶干部经常上门和他交流谈心,仔细分析存在的困难和具有的优势,为他量身制定了发展林下种养业的脱贫计划,而魔芋成为黄龙才的首选产业。
发展产业需要技术,包联干部深知这一点。在帮助黄龙才发展魔芋产业过程中,包联干部会同专业技术人员,对种芋、地块、环境进行选择,对种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现场培训指导,点对点、面对面地教授黄龙才魔芋种植的诀窍。
正是有了包联干部的扶持,连续两年黄龙才种植的魔芋都处于高产,加上价格喜人,魔芋这个“土疙瘩”成为黄龙才脱贫致富的“金疙瘩”。如今的黄龙才一家还分配到“钥匙房”,住进了集中安置点。
与“金疙瘩”魔芋相比,“黄金叶”烤烟是新场村的传统产业,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因为这项产业生产环节多、技术较为复杂,要让一般贫困户全面掌握也非一日之功。为了让烤烟产业持续发力,真正成为新场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该县司法局脱贫攻坚总队长蔡方毅和工作队员们没少下功夫。
“产业扶贫重在因地制宜,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不能搞‘一刀切’!”蔡方毅说。新场村地处高海拔地区,土壤条件和环境非常适合优质烤烟生长,但也面临着规模小、布局散、质量低下等不利因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蔡方毅的组织下,新场村成立了烤烟专业合作社,通过与烟草公司签订购销和技术指导合同的方式,向烟农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以效益吸引贫困户学习烤烟种植技术,参与烤烟产业发展,共同增收致富。
康后鑫是这种种植模式下受益的贫困户之一。康后鑫家有6口人,所在的新场村四组海拔较高,交通不便,多年来一家人靠种地为生,日子可想而知。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上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后,结合康后鑫的家庭人员结构,多次到他家做工作,动员他发展烤烟,但康后鑫始终不敢。
为打消康后鑫的顾虑,蔡方毅和工作队员们通过山区种烟致富典型案例给他算细账,让他看到希望盼头,同时还通过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公示奖补标准等措施消除他的后顾之忧。针对康后鑫准备发展规模种植土地不足的问题,工作队还主动做工作,帮助他流转贫困户土地,彻底打消了康后鑫的顾虑。
康后鑫说:“今年种植烤烟40亩,目前都已经烘烤完毕,由于今年气候较好和种植烘烤技术到位,今年的烤烟质量大幅度提升,已经卖出11万余元,人均增收2万元没问题!”从攀谈中发现,如今的康后鑫无论从生活质量还是思想转变都逐年提高,并成为新场村烤烟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脱贫致富的“排头兵”,烤烟这个“黄金叶”让他走上了富裕路。
像黄龙才、康后鑫一样,新场村不少贫困户在该县司法局的帮扶下,通过产业发展,找到了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近年来,该局帮扶新场村以来,严格落实县委、县政府“三个六”精准脱贫方略,选派到村的脱贫工作队在岗履职到位、工作措施到点、服务群众到心,通过几年的努力,新场村顺利实现了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住房安全有保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保障。该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了长抓烤烟生产、核桃管护、魔芋种植,短抓订单蔬菜种植、养蜂、养鱼的产业帮扶计划,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产业扶贫与就业相结合,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增值链条,使贫困户稳定增收。目前新场村稳定发展烤烟580亩,种植核桃1560亩,发展魔芋、蔬菜等产业1000余亩,养蜂300箱,养鱼30000余尾,形成长短结合的特色致富产业,让贫困山区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朝着小康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