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闻网讯(通讯员 曹靖 张丽娟)深秋寒意更浓,黄昏下的石泉老街比白天多了一分恬静。还未走近石泉县池河镇集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那抑扬顿挫的二胡声便老远就能听到。
走进二楼排练间,发现老人们正在“开练”,他们全神贯注,丝毫未被陌生的来客惊扰。排练室的墙上一字排开挂满各式乐器,临窗的角落放着各类鼓,围绕着一圈凳子。门口木架上撑起一张大字报,便是老人手写的乐谱了。待其他人员陆续到场,老人们准备的汉调二黄《喜剧锣鼓》节目进入了最后的排练。虽然一个月前老人们便开始筹备,但是不到最后一刻大家谁都不敢掉以轻心。
咚!咚!伴随鼓点响起,所有人蓄势待发。稍抑片刻,如骤雨落地一般,各类乐器的和声如离弦之箭振聋发聩,又如高山流水悠扬婉转,声起声落之间恍如隔世,让人仿佛置身于古戏楼前,一睹汉剧风采。整个排练的过程中,老人们配合默契,令人敬佩。
在这支老年人乐队里,年龄最大的有76岁,最年轻的也60多岁了。“人生易老,童心常在。现在我们年纪大了,没啥别的爱好,就喜欢这些传统的乐曲,在一起自娱自乐。”75岁的唐大根老人笑呵呵地说道。他告诉我们,汉调二黄、民间小调都属于文化遗产,这些历史留下的文明很珍贵。
“希望能有年轻人喜欢这些,能认可这些艺术。”这是老人们的心事,他们希望继续发挥余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让这些宝贵的财富不断传承下去。
“一场完整的节目需要七到八分钟。”马连徳今年76岁,退休之前就是一名器乐爱好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是一位典型的乐器“发烧友”。他甚至自掏费用去学习曲艺,提升自己的技艺。现在,虽已步入耄耋之年,却是身体康健、精神矍铄,“我们这群老伙伴每天都要来这里练习好几个小时,很开心。”他介绍,这支乐队成员平均年龄70岁,但是每个人都有二三十年的“台底功夫”。即使如此,老人们依然不断调整、修改节目,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最初的时候,老人们没有固定的练习场所,直到集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落成后,镇、社区统筹协调安排,专门设置了一间排练室,并添置了乐器、道具。有了舒适的活动空间,也吸引了更多有乐曲爱好的老人。他们之中有的唱功了得,有的能谱曲,有的自编自唱,老人乐队自此初见雏形,便一发不可收拾。此后,这里每天下午都会有乐声悠扬、鼓声阵阵。不管天晴下雨,人多人少,老人们只要拿起乐器,立马就能进入演出的状态,即使没有观众,他们依然配合默、全心投入。现在,老人们已经编排了很多优秀的节目,参加了石泉县春节、重阳节等各类节庆活动60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