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电话:0915-3356512
  •  投稿邮箱:news@akxw.cn
 > 新闻 > 县区 > 平利
从旁观者到建设者
2025-10-15 09:46:27  来源:本站原创

通讯员 杜磊ah4安康新闻网

随着最后一段人行步道改造完成,平利县八仙镇龙门村为期数月的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迎来尾声。漫步在龙门新村,沥青路取代了昔日坑坑洼洼的水泥路,美观实用的步道延伸至家家户户,崭新的排水管网有效解决了雨季积水的“老毛病”,便民桥更是连通了沿河两岸的村民。然而,比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更触动人的,是项目所带来的看不见的转变——村民精神的提振、乡村治理的激活、内生动力的凝聚。ah4安康新闻网

“以前村里修路,我们就站在边上看。这次不一样,沥青路、排水沟的改造,都有我出的一份力!”村民周天祥攥着刚发的劳务工资,笑得格外开心。项目推进中,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工程是手段、赈济是目的”的政策导向,把组织群众、带动群众、赋能群众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优先吸纳脱贫户、低收入人群参与务工,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ah4安康新闻网

“不仅要发钱,更要传本事。”乡建公司负责人王镇说。项目实施期间,从沥青摊铺的温度控制到步道砖的平整铺设,从排水沟施工到检查井建造,村民们边干边学,不少人从“门外汉”变成了“熟练工”。ah4安康新闻网

龙门村以工代赈项目的推进,不只是基础设施的“硬件升级”,更是一场“村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ah4安康新闻网

在排水沟施工过程中,村民向丰梅主动向施工队反映:“我家地势低洼,以往雨天容易积水,能不能把这段垫高一些,避免反复积水?”这一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的建议很快得到采纳并落实。70岁的村民黄清山,在屋旁种菜,但雨季一来,泡沫箱及地块周边泥泞不堪,影响环境也妨碍出行。借助项目实施契机,他提议对这片区域进行硬化铺油,既拓宽路面,也美化人居环境。经现场调研与综合研判,他的提议被纳入施工方案并顺利实施。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和乡土温度的群众声音,真正化作了村庄里一个个可见可感的改变。ah4安康新闻网

乡邻间的情谊,也在共同挥汗中慢慢升温。以往农闲时各忙各的村民,如今在工地上成了“搭档”:青壮年抬沥青桶时,总会顺手帮年纪大的李尚忠搭把手;就连之前因土地边界闹过别扭的两户人家,一起挖沟时,一句“之前的事儿别往心里去”就解开了心结。没人喊“要大家做”,人人却想着“我要多做点”,这种“我的村子我维护”的自觉和互帮互助的乡风,正是以工代赈项目留给龙门村最珍贵的“精气神”。ah4安康新闻网

道路畅通、桥梁架设、排水整治……这些看似修修补补的小工程,实则为龙门村织密了发展“基础网”,架起了通向振兴的“希望桥”。ah4安康新闻网

“以往新村的路坑坑洼洼,洋芋拉到加工厂后会颠坏许多,环境不美观也影响美丽村庄的宣传。现在沥青路铺好了,车能顺利开到加工厂门口,运输省心又省力。来宣传我们龙门村的视频博主也越来越多了!”加工厂员工张丽萍说。道路升级不仅给村里的特色产业发展开了“绿灯”,更为村内发展夯实了基础。ah4安康新闻网

73岁的村民刘大伯指着新建的便民桥说:“以前从王家榜到高坪山种地,得绕1.5公里的路,走路要走半个小时。现在过这座桥,200米就到地边,收洋芋时推车就能直接过!”这座桥解决了两岸50多户村民的“生产难题”。ah4安康新闻网

如今的龙门村,不仅有了“好看的面子”,更有了“好走的路子”。小工程串起的,是村民们对好日子的期待,更是乡村振兴的“大棋局”。ah4安康新闻网

据悉,此次龙门村以工代赈项目累计吸纳50余名本地村民务工,计划发放劳务报酬90万元,目前已发放劳务报酬70余万元,惠及村民200户。ah4安康新闻网

 ah4安康新闻网

责编:王慧芳|一审:许安|二审:田丕
终审: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