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力
寒冬凛冽,但平利的广袤大地却不显萧瑟。黑色、白色、绿色、黄色、红色,农业的斑斓色彩交错叠织,让大地涌动着无限生机,充溢着满满希望。
在长安镇高原社区一茗茶业公司的厂房内,企业自主研发出高端茯茶“叶叶金花”,将古法传承工艺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叶片慢慢发酵陈化变黑,金花饱满,茶香、菌香突出,优雅细腻,茶体醇厚。产品曾荣获第25届杨凌农高会“后稷奖”,提高了茶叶原材料利用率,延长了产业链条,丰富了茶品类型。
在老县镇木瓜沟村,绿泰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镶嵌在碧水青山中,鸽舍里一个个小格笼整齐地排列着,白色的鸽子或嬉闹或觅食。自2015年发展至今,年出栏乳鸽20万羽、鸽蛋10万枚。在精心照料下,鸽子们毛色整齐、肉质结实,鸽子蛋也是晶莹剔透。业主冉康自豪地说:“我们坚持做大做强,实打实做,一定会将‘冉康琪鸽’这个品牌做出名堂。”
同样自豪的还有“90后”新农人邹仁合。他在广佛镇秋河、松河等地发展带动富硒粮油产业千余亩。尽管是隆冬时节,但试验田里绿油油的油菜生机勃勃。邹仁合说:“这是中杂油19号品种,具有出油率高和抗爆的优点。开春后油菜花开,这里也会成为景观带。”
黄色是大地的肤色,也是丰收的成色。大贵镇嘉峪寺村的能人大户王银正组织进行农田改造,新翻的土层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黄色的光晕,也将成为丰收的结实载体。从2020年开始,王银在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成立宝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加之优质的山泉水,流转土地种植富硒水稻。
为进一步增加收入,王银采取“合作社+困难群众”的模式,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等方式,开启“一田两用、一水双收”的发展模式,养殖生态稻花鱼。
鲜红满篮堆,入口甘如饴。在平利县城关镇普济寺1组果农杨成朝的6个大棚里,翠绿的植株上缀满鲜红欲滴的草莓和星星点点的花朵,有不少县城的居民自行上门,带着孩子进入棚内采摘。
“以前我把草莓摘了弄进城里去卖,保鲜难度比较大,浪费不少,很难赚到钱。”现在杨成朝转变思路,吸引顾客上门采摘购买,让“生金”的土地更“生景”,草莓园成了丰产园,也成了可观光、可体验的景观园。
在全面建设陕西乡村振兴示范县的过程中,平利县全力实现产业兴旺、乐业富民,做精做深现代农业。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把茶产业打造成富民的首位产业,推动茶产业集群发展、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真正实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培育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龙头企业,帮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主体与茶农利益联结机制。统筹发展生态养殖、中药材、富硒粮油、设施蔬菜、魔芋蚕桑等特色种养殖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扶持一批种养殖大户和家庭农场,创建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为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利还出台《2022年富硒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奖扶办法》,从涉农整合资金中统筹安排5000万元资金用于富硒特色产业奖扶,推动县域富硒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富裕。